![](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3a21066816f70da.jpg)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定律,是天经地义的自然选择,无可厚非。
然而,于为人父母而言,在这看似稀疏平常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多的心酸与不舍。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天下父母没有不怜惜和疼爱自己孩子的,尤其是作为女孩子的家长。
女儿一旦远嫁,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向远方,越来越远;又像飞鸟离巢,飞的越远,返程的路就越难。
那种女儿承欢膝下,朝夕陪伴的天伦之乐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而这,对于一个早年丧妻,独力抚养两个女儿的父亲来说,就更加的痛苦。
女儿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为她的将来做打算。
女儿意味着是他的生命,他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予她,不让她有半点委屈。
她们是家庭的象征,是相依为命的依靠,由此培养下的父女感情自然也是格外的深厚。
这个父亲的名字叫做韦应物。
自古文人多风流,他们大多风流倜傥,处处留情,因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便能窥知一二。
那些洁身自好,忠于婚姻,忠于爱情的诗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韦应物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而一个好丈夫,自然也是一位好父亲。
曾经的韦应物不学无术,豪纵不羁,霸凌乡里,是横行一方的恶少,臭名昭著。
他年少以门荫入仕,后被选拔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
安史之乱起,玄宗仓皇出逃,韦应物也流落失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位,也失去了可以耀武扬威的靠山,再无半分昔日的风光傲气。
也正是这一年,元苹嫁给了韦应物。
元苹是北魏昭成皇帝之后,其父在吏部任员外郎。
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也是关中的名门望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两人算是门当户对。
正当韦应物迷茫痛苦之时,他有幸娶了元苹为妻。
可以说,娶到元苹是韦应物一生最大的幸运。因为元苹,这个浪子终于回头。
元苹温柔贤惠,饱读诗书。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身边有这样一位良人作伴,韦应物格外珍惜。
韦应物开始发奋读书,两人一起读书吟诗,恩恩爱爱。从此,韦应物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元苹陪着韦应物度过了安史之乱,度过了贬官生活,不曾想,相依相惜二十载,元苹不幸病逝,韦应物肝肠寸断,期间写下了很多或满怀思念,或悲痛至极的悼亡诗。
一般人都怕睹物思人,但韦应物却是靠着妻子的旧物,安慰着孤独的心。真是半世荒唐逢汝止,半世相思因汝生!
韦应物与夫人元苹共育有两个女儿,元苹走后,韦应物未再续弦,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
从此,他与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
“杨氏女”便是他的大女儿,其夫名“杨凌”,古代女子以夫为家,冠夫姓,故称之为杨氏女。
据载,杨凌曾任大理评事,而当时韦应物在滁州任职。
大女儿到了该成亲的年纪,要嫁到外地,路途遥远,诗人心中的担忧可想而知。
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也不知道自小陪伴的女儿在那边是否过得习惯,是否受了委屈,受了欺负,这对一个父亲而言,又该是何等的折磨与痛苦。
出嫁当天,在离别之际韦应物愁肠百结,将自己一切的叮咛,嘱咐,寄托都写进了这首满含深情的《送杨氏女》中,读来感人肺腑。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f7a3cf3fc8de14c.jpg)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yóu)。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唐·韦应物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送女出嫁,表达作者伤别之情。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相依为命。当大女儿出嫁之时,送其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
全诗朴实无华,情真语挚,愁惨凄恻,泪满诗行,慈父形象,骨肉深情,跃然纸上。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
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到遥远地方。
永日:整天。
戚戚:悲伤忧愁。
悠悠:遥远。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行:出嫁。
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
无恃:指幼时无母。
这是本诗的诗眼所在,也道出了天下所有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女儿自幼丧母,缺乏母亲的呵护,想到这里,诗人就愈发地难过。
此二句,既写父女感情真挚的缘由,又传递出父亲对女儿的愧疚之情。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幼为长所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姐姐即将出嫁,伤心的不仅是父亲,还有从小得到姐姐照顾的妹妹。
看到姐妹依依不舍悲伤难过的样子,诗人也是肝肠寸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d96343e0950797b.jpg)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必然规律。女儿大了,肯定是要嫁人的。
所以,诗人对心情很矛盾,在情感和理智的天平上左右摇摆,苦苦煎熬。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阙:通“缺”。
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
贻:带来。
诗人从妇德说起,叮嘱了女儿很多事情,唯恐遗漏了什么。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
庶:希望。
尤:过失。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代女子一生寄予夫家,如果遇人不淑,将是一生的苦难。
韦应物担心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后受到婆婆的指责,所以是千挑万选,深思熟虑后才和杨家结亲。
杨家人知书懂礼,一定不会苛责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受委屈,心里的担心自然就少了些。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
待:一作“在”。
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尔:你,指大女儿。
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
自遣:自柔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零泪:落泪。
缘:通“沿”。
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228d3f52faf8dc24.jpg)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
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
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46412a333be808e.jpg)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