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2、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译文】
1、李膺(字元礼)的风度高雅,格调严整,自视很高,要把天下正定名分判断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
后辈读书人能够进入他的厅堂的,都认为是登上了龙门。
2、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字季和)和钟皓(字季明)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道德高尚,却是可以学习的。”
【注释】
【风】:风度;
【格】:格调;
【秀】:美好秀丽;
【整】:端正;
【自】:自视;
【标】:标准;
【持】:保持;
【以……为】:把……当作;
【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儒家礼教;
【后进】:晚辈;
【以为】:认为;
【登龙门】:喻指抬高声望。
【尝】:曾经;
【叹】:赞叹;
【尚】:超出;
【至】:最;
【师】:学习。
百度百科:
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大多弃官而去。历任渔阳、蜀郡太守,又转为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因公事免职。永寿二年(156年),鲜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羌人闻讯畏服,他因而声威远播。后入朝为河南尹,因检举不法,被诬陷免官,得应奉援救而获赦。出任司隶校尉时,能使宦官震恐。
李膺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 。第一次党锢之祸时,他遭迫害下狱,后被赦免回乡。陈蕃、窦武图谋诛杀宦官时,被起用为永乐少府,旋即免职。建宁二年(169年),张俭事起,李膺主动自首,被拷打而死,年六十。
荀淑(83年-149年),字季和,为朗陵侯相,东汉颖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人。汉和帝至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有子八人,号八龙。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谋士。
钟皓(公元88~157年),字季明,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长葛市)人。东汉时期名士、清议领袖,光禄大夫河东太守钟宝之子,名士钟迪之父。
出身颍川钟氏。学识渊博,谨慎笃志。少受家学熏陶,研习儒学,博通书传。隐居于密山,教授学生诗词格律,不应公府辟命。初为颍川功曹,迁为廷尉正、五经博士,入辟司徒府,拜会稽太守、林虑长。汉桓帝时,为西曹掾,为士大夫所归慕,教授门徒千人,随同郡陈寔、荀淑和韩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阿绿说】
1、自书上的介绍我得知,李元礼是天下楷模,同前面陈蕃一起共同谋划诛灭宦官,事泄,下狱死。
看了百度百科的介绍,发现他的主要功绩竟然是:屡破鲜卑,声振远域。
而这样一位声名远播的将军,因为宦官专权,竟然在狱中被拷打而死,让人扼腕。
历史上一旦宦官有了过大的权力,王朝就走向了灭亡,汉朝如此,唐朝如此,明朝亦如此(当然明朝灭亡,我认为党争的问题责任会更大)。是宦官得势,导致了王朝的灭亡,还是一个朝代到了即将分崩离析的时候,宦官才能轻易得势?我认为是后者。
2、李元礼对荀淑的评价,是见识高明,一般人难以超过。钟皓的道德高尚,一般人却是可以把他当老师来学习。
道德规范,大家是可以学习、执行的;而知识和思想是无法模仿和照搬的。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现在语文学习方向的文章,今天和儿子谈起。以后更注重的是批判性思维。学背的功夫相较来说容易,肯下功夫就有所成,而不盲从,有自己的分析分辨能力却是很难培养的。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成为一名“乌合之众”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在AI时代,这也是一件愈加困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