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不仅要做加法,更要懂得做减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勤奋”。
面对生命中的万事万物,唯有积极进取,才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奖赏”。
但习惯了风尘碌碌、负重前行,也要学会偷偷懒,为生活减减负。
有时候“偷懒”不是消极懈怠,而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

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计较的智慧。
生活中的事,千奇百怪、光怪陆离,总有我们意想不到、无法掌控的。对于自己能掌控的,努力行动。
而那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就不要妄动肝火了。把心放宽,顺其自然就好。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与好友佛印出门游玩,途中走进一个饭馆休息。
可没想到店中的那个伙计竟是个“变色龙”,很会“看人下菜”。
面对衣着显贵的客人,无不毕恭毕敬、笑脸相迎。但对风尘仆仆的苏东坡和佛印,态度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饭吃得差不多时,佛印客客气气地喊来伙计付钱。
出门后,苏东坡有点愤懑地说:这个伙计真令人讨厌。
佛印应和道说:是个势利小人。
这时东坡不解地问:那你为何还对他如此恭敬?
佛印讪讪地回答说:我为什么要让他来改变我的行为呢?
的确,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人的行为态度,也无法保证自己遇到的都是“惠风和畅”,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情绪开关交给别人,整日活得左顾右盼,人生还谈何精彩?
有些人,不值得你浪费精力与口舌;有些事,太过计较只会让心情更烂。
与其斤斤计较,不如摆摆衣袖、潇洒转身。要知道,敢于不计较才是聪明人该有的姿态。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一无所获,不是因为命运的不垂青,而是因为你总是想太多。
一件事明明还没动手去做,就已经操心最坏的结果。
以至于畏首畏尾,毫无进展。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它就说出了现在很多人的通病。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因为害怕面对失败,所以早早地避免了一切。
但人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胡乱操心,除了平添烦恼,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对此,日本东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吉田正雄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了100个条件相当的志愿者,分成两组,布置了同一个任务。
不同的是,要求第一组详细、周全地考虑整个任务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第二组不做要求,只让他们直接行动。
最后的结果是,第一组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质量也远不如第二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讲究“谋而后动”。
就是凡事制定好计划之后再行动,但世事繁复,不可以偏概全。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让思想“偷偷懒”。
毕竟,因为只有开始行动了,我们才会知道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改变。而一昧地钻牛角尖操心,不仅会将问题复杂化,还会浪费很多光阴。
放下过多的思虑、抛却多余的杂念,少想多做,少虑多行。
唯有心态从容了,人生才能柳暗花明。
生活一场,我们有太多必须“勤勤恳恳” 的瞬间了,该偷懒的时候不妨就“歇一歇”。
当然,偷懒不是让你成为懒人,而是养成一个比较潇洒随意的人生态度。无关紧要的不计较、与己无关的不干预、未曾发生的不操心……
人懒一点,身上的负担轻一点,日子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