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灯,城市之光。梦想泯灭,憧憬殆尽。每个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曾带着一股对梦想追逐的冲劲来,有些人,在生活的城市生根发芽;有些人,摇摇欲坠却依然坚持着;有些人,来了又走,环境换了又换,工作变了又变。
前段时间,小林告诉我,半年的实习期终于转正了,再也不是个备胎了。言语间,掩盖不住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半年来,他常常跟我吐槽工作上的种种不顺。为了写一份报告,通宵到天亮,然后给我发来一句早安。可往往换来的却是领导的劈脸大骂。尽管这样,小林还是没有气馁,每天积极地工作。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年代,要想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并非易事。在外工作有时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梦想和生活方式。可没有人因为你的离开而欲罢不能。同样,你想要在一个新的环境生存下来,除了滚,就是忍。
如今,奋斗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身体被钢筋水泥隔开,精神被网络社交隔开,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过着独居的生活,除了上班,其他时间都是一个人。据调查显示,64%的人表示身边有很多这样独处的朋友。因此,网络上有了一个新名词“空巢青年”。“空巢青年”这个词就像是针一样,刺在每个在大城市奋斗,孤独却永不放弃的年轻人的神经。
空巢青年在百度的解释是:年龄基于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他们没有任何背景,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但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与不甘放弃的理想抱负。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少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这是个庞大并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群体。比起“空巢老人”的理解,“空巢青年”的出现总给人一种带有几分讽刺、自诩的色彩。但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这些“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留守儿童”的群体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祸根。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群体能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走向,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回归到情感方面,这些群体的存在也是在提醒社会,在发展的前提下,多来关注这些看似平常却不容小覤的群体。
一: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本是一个家庭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的数量比例越来越大,到2050,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将占54%以上。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从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85亿,2013年已超过2亿,2050年老年人口达到峰值,将有4.83亿。
空巢老人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之简单,这庞大的群体中引发而来的更多是健康、心理问题。“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功能也在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
很多时候,生活的压力让本该照顾父母的子女不得不漂泊于千里之外的远方。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丢下年老的父母在家,他们在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空巢老人”的程度不断地加深。这是一种催化剂,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种种因素使得很多人远离故乡,寻求发展。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强大,国家也在不断地进步。可是由于子女的疏忽,年迈的父母没有得到照顾,正是因此,社会也在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的完善。
尽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空巢老人”,但“空巢老人”的问题终归还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兼顾生活的质量,也要关照不辞劳累拉扯我们长大的年迈父母。与那些成功的事业比起来,亲情的陪伴或许更贵重些。让“空巢”不再“空”,是一种关爱,更是一份责任。


二、空巢青年
大多数人对“空巢青年”的印象都是比较负面。空巢,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常态,不如说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他们像无脸男一样,在大城市里孤独徘徊。没有亲人、朋友,每天在闹钟的呐喊声醒来,在挤公交的人群中离去。用“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来形容,简直再贴切不过。天气转凉了,没有人提醒你要添衣;工作累了,没有人给肩膀你依靠;饿了,没有人为你送食;生病了,没有人陪你去医院。于是你学会了,冷了,裹紧外套;累了,在床上多趟一会;饿了,自己买菜自己煮 ;病了,自己吃药自己治愈。
在网上看到孤独等级表,一共有十个等级,等级越高,证明你越孤独。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在这个诺大的城市,越是拥挤,心就越发孤独。因为“空巢”,他们早就学会了一个人。孤独是常态,伴随而来的是单身、独居、租房。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让人心碎的话:去超市买两个人的菜回来煮,煮熟了,一个人吃,剩下的,倒掉了。因为我是一个人,想假装两个人在生活,或许这样就没那么孤独了吧。只是有点心酸而已。
“空巢青年”是孤独的代名词,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优胜劣汰的年代。孤独仅仅代表着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在工作中,他们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梦想与追求,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憧憬什么样的未来。不甘于现状,对将来充满希望,并为之奋斗。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想要“诗和远方”,必须要忍受着“眼前的苟且”。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三、留守儿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乡民工进城,寻求发展的机会。因此,广大的农村也随之出现除了“空巢老人”外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享受不到父母在身边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指导和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呵护与陪伴。从而产生他们认知和价值观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极端。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6100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一个英国的人口总和、两个马来西亚的人口总和、三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巨大的阴影,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少爱心,甚至还有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打架斗殴等行为。
昨天看到一条毛骨悚然的新闻,因父母在外打工,6岁的欢欢寄养在四川达州姑姑家期间,姑父居然对她性侵一年以上,医院的检查报告显示,欢欢的生殖器官、肛门等部位均出现撕裂伤口,并有不同程度感染。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总感觉心里刺痛刺痛的。一方面是因为畜生般的可恶姑父。另一方面,除了人性伦理的扭曲、道德沦丧让人发指外,更让社会反思的,或许是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与健全的心理建设吧。
然而,留守儿童的事件并不是个案,它穷出不尽于这个社会中。
2016年5月,江西南昌市南昌县一名12岁留守女学生在校内遭人多次强奸并至她染上了性病。
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县廉桥镇新廉小学一女老师被3个学生劫杀,犯罪嫌疑人中最大的只有13岁,最小的11岁,三人都是留守儿童。
2015年6月10日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4明儿童分别为1男3女,是留守在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9日晚一起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
这一桩桩的事件中,让人恨之痛惜。然而,这也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来提醒这个社会,或许多点关心多点陪伴,是不是就能改变?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可现实却过早地让他们去承受本不该施加在他们身上的责任、压力和痛苦。这是一个家庭的责任,也是一个社会的责任。
结束语:
如果说,“空巢老人”是子女的过错,那“留守儿童”则是父母逃之不过责任与舛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需要陪伴,“空巢青年”同样需要陪伴。
陪伴是呵护的关爱,温暖的人总能捂热你的心灰意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