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卡西·阿弗莱克获得奥斯卡影帝的那刻,我终于在微博上找到了他主演的《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观看资源。算一算,从看到这部电影海报的第一眼开始,我已经期待了2个多月,想看它的欲望远胜《爱乐之城》。
怎么评价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呢?
如果说大众电影的主流价值观都是积极勇敢、健康向上并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梦想,那么,就存在这样一类电影,它们与主流价值勃然相反,直击人们内心最深层次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的挣扎与煎熬,力求呈现最真实的生活。两者互为阴阳,却又各自生动。而《海边的曼彻斯特》显然就是后者。
这是一部让你看完觉得有点压抑、混沌又意犹未尽的电影。
虽说电影在剪辑上让人感觉有些散乱,整体的故事情节缺少“燃点”,不像《爱乐之城》容易煽动情绪。但是,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它如实地表达了“平淡、散漫、压抑、逃避、混乱、呆滞以及释怀”的生活细节,让你惊叹。
在这部电影里,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Lee,压抑、呆滞、自我封闭,却又在痛苦里无意义的活着,仿如木头人一般。卡西用爆表的演技真实的呈现了一个由个人失误导致人生悲剧的小人物在极度悲伤过后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成就了奥斯卡影帝的这部电影,为何让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的《七磅》?绝望、自责、悲伤、思念、恐惧和抑制的渴望,企图通过远走他乡和繁忙的工作来忘却过去。没有微笑,没有痛哭,甚至没有言语,就呆滞的活着。影片从头至尾,Lee唯一一次哭泣,是多年之后和妻子在街头偶遇。当妻子终于原谅他的过失并哭着请他也学着重新开始时,他说:“你不明白,我的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成就了奥斯卡影帝的这部电影,为何让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的《七磅》?说出那句话的那一刻,很少人能懂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悲伤。这个木头人的背后,是一场难以言语的自我惩罚。而把Lee变成这样的,竟是一次无心之失--忘记给壁炉加上防火屏。这个过失带来的代价,是自己的三个孩子葬身火海。
同为自我过失带来无法原谅的痛苦的,我想起了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七磅》。
威尔在《七磅》里扮演的Tim,因为自己在驾驶过程中分心捡手机导致特大车祸,搭上了自己妻子和对面车里的六条人命。面对这样惨烈的结果,Tim在意志消沉后做了重要的决定--帮助七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两部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电影,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因个人无心之失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都是“肇事者”在深度自责后陷入痛苦里无法自拔,都是因内心无法给予自我原谅而走不出阴霾。正如Lee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说:“我是过不去了。”
两部电影,两个生活里的平凡男人,最终,用不同方式给了过去一个的交代。
于是,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真的遇到有些坎我们终究无法逾越,你会怎样对待你的余生?像Lee一样在自我惩罚里没有意义的放逐?还是像Tim一样在赎罪过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两个不同的故事,两种不同的选择,进而带来两种不同的结局。谁也说不清好或者坏,只是,当我们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时,或许,应该想一想:这样的痛苦是否能带来意义?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那些无法逾越的坎时,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别人的原谅,而是来源于自己。当自责已经让你沉沦,无论是结束生命还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如果能有某个方式能让你获得自我救赎,那最好的选择便是顺从内心。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待事情的标准,既然你觉得你的做法是对的,那么,要不要和自己和解又有什么可由别人说的呢?
毕竟,最厉害的刑罚,从来都不是监狱,而是在痛苦里自我囚禁。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自我原谅,有些人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宣泄的的入口足以让他释放内心的自责和压抑。生活中,总存在这样的一群人,他的苦痛无法让你感同身受,因此你不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活成了木头人。
但庆幸的是,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有时候,结束生命是一种懦弱;而活着,反倒是一种勇敢。因为当时间足够久,或许某一天,就会从自我放逐的牢笼里走出,然后,把一点爱,重新装进心里。
虽然对《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结尾有点感慨,但Lee最后愿意在波士顿找一间带有客房的房间,这让我感到高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似乎看见在他的内心有某种东西在崩塌。或许,他需要的是再多一点的时间,然后,一点点让自己空洞的心再度拥有温暖。
成就了奥斯卡影帝的这部电影,为何让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的《七磅》?生活总是会重新开始,这才是生活的样子,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