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26752/a86c3d233fdb2139.jpg)
01
父母和我都住在深圳,他们住在龙华区,我在龙岗区。
深圳不大,坐地铁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回家。
但自从毕业后,除了过年和节假日,我从来没有在其他时间回过家。
这次端午三天假,本来想着打算回家待两三天的,但最后也只能待半天。
端午第一天:上午睡懒觉,下午回家,晚上赶回自己的出租屋。
端午第二天:上午和朋友一起逛街看电影,下午看书,晚上在写这篇文章。
端午第三天:计划处理上月遗留的工作问题,时间紧,只能端午加班。
三天时间就这样被安排好了,也只能留给父母半天的时间陪伴。
其实第二天的时间本可以留给父母的,但我妈听说要和我去逛街看电影的是个女孩,哪怕我再三强调我们暂时只是普通朋友,我妈还是把我赶出了家门。
其实这样也好,说句不懂事的话,我更喜欢独处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越长大,觉得与父母的相处越难。
02
长大后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感受。
父母知道我有很多事,但他们从来都不了解我。明明和父母本该是这世间最亲近的人,反而最终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我毕业刚出来工作的那段时间心情极度不好,因为专业的缘故,我的第一份工作去了工厂上班。
工作得不到认同,没有接触新知识的可能,无法交到性格吻合的新朋友,去工厂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时不刻地在想着辞职。
和父母通话,我无意流露出了对工作的不满。
父母吓坏了,怕我一声不吭地辞职,父亲赶紧呵斥我说:“不要瞎胡闹,你才做了两个月,有点不适应是应该的,哪能有丁点不满就辞职,你这专业的工作就是这样,再找工作也解决不了问题。”
母亲甚至接过电话,小声地向我试探道:“是不是和同事关系处理的不好,你刚进社会,要和同事打好关系,多向他们请教问题。”
隔着电话的沟通无疑是苍白无力的,母亲劝我要多和同事沟通,不是我不想去沟通,而是宿舍那几个三十好几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已经有大半年了,他们之间都没说过几句话,我又能去和谁沟通呢?
和父母的交流与其说是情感交流,更不如说是像一场汇报。
我今天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事,和谁又说了几句话......
学生向老师汇报,下级向上级汇报,子女向父母汇报,都像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汇报。
他们不了解我的生活,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
03
曾看过一个纪实片《你是不是父母的一米陌生人?》
片中分别采访了四位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
有个问题让我记忆深刻。
主持人问四位年轻人:你,有没有被父母催过婚?
有个女孩显得有些气愤地埋怨:“吃饭的时候就突然进来一个男人,坐在我的对面,然后他们就开始热情地介绍这是谁谁谁家的儿子,你们认识一下。”
“然后我就特别地不开心,他们连招呼都没和我打。”女孩说。
再问这些父母同样的问题,女孩父母对催婚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
“小的时候上学,晚自习很晚的时候,冬天天冷了,咱们可以给她拿件衣服。那你想想她现在一个人下夜班了,天又黑,这时候谁又能去接她?谁又去关心她?
我们就是想找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来关心,爱护和照顾她。
毕竟我们不能照顾她一辈子,我们是要先走的。”
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在于,一方习惯了照顾,另一方却不再习惯被呵护。
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我们希望可以尽快摆脱父母的束缚。
我们希望在工作上可以自己做主;希望在恋爱,婚姻上也是自己做主;希望能做一个独立的人,不用整天被骂房间乱糟糟的;希望能一个人做决定,不用面对太多的干预。
父母惯性思维跟不上你成长的速度,就这样彼此渐渐成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04
记得之前看过一份成年人陪伴父母时间的调研数据,我们大部分人在工作后:
34%的人陪伴父母超过30天,
20%的人陪伴父母少于30天,
24%的人陪伴父母也只有7天左右,
22%的人陪伴父母竟然不到7天。
这也意味着,我们毕业进入社会之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我无疑是幸运的,父母都在深圳,离得不远,节假日还能回去看一眼。
事实上,许多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的人,有了新的家庭,工作越来越忙碌的他们,能见到父母的次数,远远比数字统计的数据要少很多很多……
记得上次劳动节的前一天我去理发,洗头小哥问我五一放假吗?
我说放五天。
他羡慕地说,你有五天的假期,那你都可以回家一趟了,真好。
他说自己端午只能休息2天,老家在河北,回去一趟要大半天,所以只有过年才能回去几天,去年没抢到票,今年一定要回去。
对于和父母相处越来越难这一件事上,我不想再多讲什么。
因为这其中的故事可能很复杂,可能是你矫情了,也可能是你父母真的做错了什么。
我只能提醒一句,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越来越少了。
05
记得芥川龙之介说过:“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喜剧的序幕。”无法割舍的亲情无疑是一种束缚,是人生许多哀苦的序幕,但也可以是甜蜜的束缚与高贵的悲伤。
人生而孤独,我们终究有一段只有自己才能走的路,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但如果你回头的话,那一定可以看到父母殷切的目光。
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我始终认为什么事都有其逃不过的阶段。
比如对父母的态度,儿时的亲热,青年的叛逆,成年后的不耐烦,但再之后就会是理解与尊重。
你不能劝一个嫌父母啰嗦的人一定要理解父母,因为父母与我们的共同语言的确在减少,父母说的有些事,也的确不全是对的。
我们要学会的是尊重,学会尊重父母,不管他们是对是错,我们可以不理解,但一定要尊重。
我们从未想过要和父母变陌生,只是走着走着,距离却好像一点点被拉远。
那就放慢点脚步,等等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