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奇葩说辩手詹青云在阐述一个关于如果有一瓶可以忘记悲伤的水,你要不要喝的辩题,她辩论的那段视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在思考她所阐述的关于“悲伤”这个词。
最记得她说的:“当你失去悲伤的时候,你可能还会失去些什么,如果对于一场比赛,你不会因为它的失败而悲伤,你真的会因为它的胜利而欢喜吗?”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和追逐着幸福和快乐,拒绝和躲避着不幸和悲伤,没人会说为什么我怎么这么幸运,这么快乐,我想要不幸,想要悲伤,但一定会有人说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这么痛苦,我想要好运,想要快乐。是的,这是人的本性,渴望幸福,想要舒适无忧的生活,把悲伤、痛苦和不幸拒之门外。
我对詹青云老师所举《美丽新世界》的例子很有感触,这本书里描绘了公元前26世纪那个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文明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所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一生都用最快乐的心情去工作。这个社会为了消除你的负面情绪,他先消灭了你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家人,都成为了历史,那个社会为了害怕你因思考而悲,又消灭了历史和艺术,任何人只要一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空虚和寂寞,就要立刻服用一种叫做唆麻的药化解,那个社会是被工作和娱乐填满的,那个社会看上去没有吵架斗殴,没有爱恨情仇,特别安定,特别美好,可是那个社会里也就不再有个性,不再有个人,不再有人,他只有活着而没有生活了。
以前一直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向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向往美好平等的乌托邦,一直想着如果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该多好,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一团和气,一片祥和。
可现在觉得这样的家设国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似乎也并没那么可爱,它甚至是可怕的。
我看过一个故事:美国一户有钱的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家人怕他摔倒,怕他被其他东西伤害,便把他放在了一个罩子里面,他像一个不倒翁,走路也依靠着这个罩子,反正又不会摔倒,不会受伤。当他长大后,他的家人把这个罩子拿掉了,他一走路,便摔得粉身碎骨。
那个罩子里面似乎就是我们所渴望的美好世界,它把所有的痛苦和伤害都隔绝了,你活在了一个没有悲伤的世界里面,没有东西能够伤害到你,你觉得你就是生活在一个无比美好的小天地里面,可是,这样的生活是没有灵气没有灵魂的,你有的只是生命,只有呼吸。
朱光潜在:《悲喜交加,才算是真正的人生》里面说:“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该是优喜同行,苦乐掺半的,如果你排斥和拒绝了悲伤,那你同样也在拒绝着幸福和快乐。
张爱玲说: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你所热爱的东西,能使你极致快乐,也会让你无尽痛苦,现在静下心来想一下,你所悲伤的事曾经是不是给你带来过欢乐呢?正因为你的痛苦,更能证明你曾经热爱过,在乎过,也因此而幸福快乐过。
我很喜欢的作家刘同在《向着光亮那方》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深:“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些缝隙似乎就是悲伤,就是我们所抗拒和视为瘟神的坏情绪,但正因为有这条缝隙,阳光和雨水才能透进来,你才能穿过缝隙看到蜂飞蝶舞,水绿山蓝,拥抱和风暖阳。
《道德经》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那悲和喜也是如此,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
世界不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么美好,事情不会按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去发展,正因为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正因为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也许因为悲伤,我们才会更向往快乐,更觉快乐无价,也因此更懂珍惜。
希望我们最后选择的是跟自己的悲伤和解,而不是忘却,因为那曾经使我们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们最热爱过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