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梁宁老师的“人际包容度”一课,对照自己的一些人际交往经历,也在想一些问题:
当碰到难题、碰到不懂的事情时,会跟谁说?为什么跟有的人说再见了?
前段时间,自己的确遇到了挺大的难题,不仅会跟自己最信任的人说,而且还愿意倾诉,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不会浅;但总结那段经历,走出困境、可以渡过难关,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领悟及心理改变,否则谁也帮不了你。
但我的确知道有人的反应是,碰到难题,这坚决不能说啊,即使不懂的方面也要装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类人内心的独白是:要是告诉别人自己有问题、有困难、有不懂的事情、且搞不定,就会失去尊重和权威,他的面子怎么办?他怎样维护在别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如果别人小看他,那么他将会无比的难受。
这些人一直以来的生存模式就是,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缺点,自己也会刻意回避审视自己的缺点。不清楚他️有没有办法自我接纳,比较清楚的是他没有办法接纳别人的缺点,更容易去指责别人。这类人会永远都活在控制欲、不信任与焦虑里,无法建构出坚实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容纳度所说的就是你能与多少人进入深度关系,你能容纳什么样的人。
深度关系一般会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理想期(就是让别人看到你好的那一面)、冲突期(人和人为什么有冲突?因为不符合预期。)、整合期(评估差距,哪些是他做的问题,哪些是你预期的问题,这就是一起在关系中成长。)、协同共创期(一起去冒险,一起去拥抱不确定,互相接受对方的短板)。
说到朋友相处,失去友情虽然有些可惜,深入一层看,如果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不同的单位,都无法和共事的人和谐相处,除了表面的正直和性格,那么他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如阶层的观念、强烈的分别心等等,缘来缘去都随意吧。也许正是关系的不够深度,在理想期就寿终正寝了。
说到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不刻意,可以畅所欲言,表现出一个真实自己的时候还会被接纳,就是最自然自在的状态;如果一味地包裹自己,只想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一个人肯定不会是轻松的。
没有人是完美的,而有人就怕别人看到他的缺点和不完美,这样的人首先就没办法与自己和解,其次也很难接纳别人的多样性与不同点,生活中习惯做一个评判官,以擅长找出别人的毛病和问题为己任,以显示自己的正确和能力,和这类人聊天大多数时候不是把天聊死就是不欢而散。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大家之间相处多久,其实背后的原因都是没有进入深度关系所致。
图片来自习作《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书中写道:“怎么才能轻松掌控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呢?
那就是做自己。
你不可能成为更好的别人。在全世界,你就是独一无二的。最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我期待做最真实的自己,这并不妨碍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