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一天,终于读完了这本本以为是言情的小说。庆幸的是下半部小说让我明白了大师自然和三流的狗血剧编剧大不相同,小说写的狗血剧情不过是为了深入剖析人性。不过也难过于小说的后半段过于压抑,也许真正的人性就是这般压抑和窒息吧。
书名在一九三八年更名为《黑暗中的笑声》,作者似乎更想有一些讽刺意味。可我更喜欢一九三二年作者完成此书时的名字:《暗箱》。
按照字面意思暗箱当然是指主人公失明后所处的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暗无天日的箱子。但该书显然更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的灵魂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困在封闭世界里的无助、可怜还有幻想,以及在发现被困后的愤怒、冲动以及突破后的解脱,哪怕直至死亡。
被困有很多种,但是最可怕的那种无疑是自困。在自我编造的幻境中不肯醒来,直到有人恶狠狠地撕开幻境,然后羞愧、自责、无地自容直至毁灭。这样的过程是多么的残忍,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准确描述主人公当时压抑的心境?纳博科夫用教科书般的文字,犹如幽灵般的造句,带着读者跟随着主人公一刀一刀感受着那种残忍,让人屏住呼吸直到全书终结。
对,就是残忍。
本书前半段那种几近于三流言情剧的狗血、浪漫、背叛、幻想、沉溺都是为了后半段的残忍做铺垫。作者用异于常人的描述,缓缓地、轻轻地却又毫不犹豫地将残忍表达地淋漓尽致。
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如何来的?归纳起来用当代的话直白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是人很多时候为什么就是那么贱,上杆子地要作?因为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人性的根结不就是情感吗。
也不知道人拥有情感是福还是祸。不论是言情还是武侠,抑或是科幻等等类型,终究难逃情感二字。但是那些小说类型运用情感是激起人的共鸣,可以让小说剧情更加让人接受,可以说是情感服务于剧情。
但是《黑暗中的笑声》此书读到最后的感受就是用三流的狗血言情剧为情感或者说是人性做服务。此书想要起到的作用是直指人心,黑暗也好、卑劣也罢、或者是脆弱也行,反正作者不想让读者好受,就是要让读者读完之后能好好体会一下那种残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只是为了让读者知道作者的厉害?(好吧我承认虽然是近一世纪前的小说,至今读来不输于看过的大部分小说)作者想要通过这本小说表达的应该是人性困境。
一个人的思想被困在一个幻境之中远比身体被困住更可怕。而更可怕的是明明已经发现了,却还是宁愿相信自己对自己编造的谎言,宁愿编造一个更加坚固且可怕的困境之中,不愿醒来。
有多少人存在这种情况?有多少人在有些事情上不愿意面对现实?又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幻想之中,觉得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这是纯粹的自欺欺人。
有人说这样过一辈子是不是一样不错?确实有人成功骗过自己度过一生。但更多的人却在别人试图点醒自己的时候变得暴躁,变得敏感,变得莫名,变得异乎寻常地富有攻击性。说白了就是不愿被说破,而根源是自己本就知道,就是不愿醒来,不愿被点破。
这就是自困,世界上应该是最可怕的困境了吧。
然而作者想说的不仅仅是自困,他还非要让自困的醒来。于是在被昔日的友人撞破并且无情告知后,有了因极度慌张导致的车祸。是的,人在自困境中被人点破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慌张。在极度的慌张中开车想不出车祸都难吧。
如果车祸死了,肯定不是作者想要的。作者极度残忍地设计了这样的剧情:一对非常臭不要脸的情妇,哄骗着因车祸失明的主人公来到一座偏僻的别墅,主人公并不知道这对情妇中的男人也在,只知道是女人带着他到这里疗养。每天晚上这对情妇将主人公锁在房间里,说是怕主人公因为失明而伤害到自己,实则是两人在隔得较远的房间偷欢。在白天,情妇中的男人与女人开着无声的玩笑,并且时时以观察主人公表情为乐。同时两位花的钱还是主人公的。
在此之前,主人公已经知道两人的奸情;在此之后,除了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越发明锐后也有所发觉,却就是不愿醒来。直到被妻弟发现,硬生生地将主人公拉回现实。
是的,自困的可怕就在于醒来的难度。哪怕被友人无情告知,哪怕因车祸失去视觉险些丧命,哪怕无数次的感觉到都不愿意醒来。
“不愿”是自困的表现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最后的硬生生被拉回则是最最残忍地开始。想要枪毙了对方,最后却被对方杀死。
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就像作者的描述那样:受够了尘世的纷扰。现在终于醒悟了。
醒悟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哪怕是死亡换来的,能够脱离困境,能够脱离自困,足矣。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有很长的名字就不说了,其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醉者生,醒者死; 醉者为奴而生,醒者奋战而死。
讲述的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激人从幻想中醒来的台词。
你愿意成为一个甘于奴隶一般自困的懦夫,还是想成为一个能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奋斗者?
在即将结束的2017年,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说:我要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砥砺前行,绝不向自己妥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