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察
你有没有看过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那段经典的探戈?盲眼中尉和女孩踩着节奏,你进我退,搭配得天衣无缝,那首歌就叫做《一步之遥》——跳舞是一种高度默契,相互匹配的艺术。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去跟随,主动适应职业;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领舞,让职业来匹配我们?
一个概念
职业中永远有2种匹配的策略。
一种叫做资源策略,就是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另一种叫做愿景策略,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补。这两种都是不错的职业策略。
资源策略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它的好处是效率很高,非常务实,马上能开始,立刻就有收益,而且压力很小。坏处是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想做的,你收到的回馈也不一定你都喜欢。长时间的跟随会导致一个人的惰性,如果一个人总是待在自己舒适圈里,一个萝卜一个坑,长久下来,萝卜变成了坑的模样。一旦组织变化,他自己是第一个死的。
愿景策略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它的好处是你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坏处是,这可能需要很久,因为能力和资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美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愿景策略的失败示范——你纠结于要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资源能力短期内就是不够,就迟迟不拿出手,越是不拿出手,越是没法做下一轮互动——结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一个策略
当你理解了不同职业的优缺点,你就能理解——不同的职业类型,其实要应用不同的策略。
资源策略非常适合那些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比如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行政、人力,这些领域门槛不高,但想做好必须有丰富的实操经验。这样的职位边练边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尽早开始做,练中学。
愿景策略适合那些需要大量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比如说医生、律师、科研,这些领域要做好需要数年的完整训练,一定要尽早选定,尽早开始,先学好再练。而且一旦选定,转换成本很高。
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顺利,就是职业策略搞混了的原因——想当个作家,结果看了200本关于写作的书,却一个字也没有写。其实写作就是一件资源策略,需要练中学的事。反过来,有人突然想做科学家,然后在家开始试验,宣布发现了划时代科学结晶——现代的科学早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这些人往往最终成为了民间科学家,类似的例子还有神医……这都是发展的策略搞混了。
那么我们在当前的职业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一般来说,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圈子,组织强大,你只是个新兵——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先搞清楚需求,先适应,再求生存。这个时候组织在领舞——它对你的期待是先做好手头事,也会提供很多资源、培训、谈话,帮助你跟上。
这种适应和能力高低无关——即使是高管空降,一般也会先丢到洼地——给他职位放低一级,等到适应了环境,做出来成绩,然后才放到位。
等你度过了适应期,资源导向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长期跟随让你进步不多,你到底是上了10年班,还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
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转换成愿景策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和优势?你如何在组织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你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你开始领舞了。
这两个策略搞混了,也是灾难——
有一位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进华为一段时间后,给任正非写了封万言书,详细地点评了华为的经营策略和发展建议。任正非的批示是:“如果没有精神病,建议辞退。”方式很任正非,其实道理也可以理解——一个组织的经营策略和战略,不仅仅基于教科书,更加基于组织背后的历史、企业文化和未来趋势——这不是一个刚进入组织的人可以马上理解的。这个新员工显然选错了策略。
混圈子也是一样,在我看来,那些一开始就丢出一堆头衔,然后带着一副我去你不是不认识我吧的表情的人是最没料的。真正的牛人很少在一开始就夸耀自己,最好的自我介绍方式不是一开始长长的头衔,而是当他丢出一个精彩的观点,大家私下议论,这个人是谁?
沟通讲究先跟后带,职业也是一样。
有个人听说耶稣是个圣人,于是前往耶路撒冷拜访他。
到了城外,他却看到耶稣正蹲在地上,为他的一个门徒洗脚。
他非常失望,为什么你这么高贵的人,却去做这样低贱的事情呢?
耶稣站起来,甩甩手上的水珠,说:
如果你想领导谁,就服务谁。
一个总结
我们提到了职业发展的2个策略,资源策略和愿景策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策略。职业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策略。你也许会更深地了解我们昨天提出的定义:职业是一个持续地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自我实现的社会交换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