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微博热搜的第6天,想他。
在微博热搜撤下的时候,我的世界安静了不少。
随即我就发了一条微博:「没有微博热搜的日子是怎么样的?」
终于在接下里的一周时间里,终于看不到哪个明星的家事和营销号的炒作。
对于那些新媒体朋友,微博热搜一直是重中之重。
我一直不太喜欢把自己称作是「新媒体」人,习惯把自己成「广告人」。
追热点不是我喜欢干的事,我也很庆幸不用整天盯着热搜榜、找选题、关注事件热度、分析大众关心的事物等。
即便这样,我也不愿意错过这世界发生的事情。
就像小时候考试一样,如果看到别人做得比我快,我就特别焦虑,就特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情况,往往效果出其的好。
工作的时候,看到同事和别的团队项目进度比我快的时候,我也想不想要其他人知道我的情况,往往我就成了最快的那一个。
当你意识到身边99%的事情无意义的时候,才有把99%的精力倾注在1%的美好事物上。
而微博热搜这个东西,有瘾。
无论你以前多不喜欢,但只要沾染上,养成习惯,就会产生依赖。
同样有瘾的是,是旅行青蛙这个游戏。
没有微博热搜,仍然可以看到“蛙”刷爆了朋友圈。
总能看到好友们在晒蛙儿子带了什么特产回来,又寄了多美的明信片。
大家争先恐后地炫耀,可我只觉得心酸。明知道这就是那99%的无意义的事情,还是错过了那1%的美好。
有人说,我的儿子已经走了30个小时了,他去哪儿了,怎么还不回来。
也有人说,我一个不爱玩手机的大老爷们,手机里养了一只蛙,一会儿就要看看他在干嘛,回家了吗,吃饭了吗,还在看书吗。
一直好奇这是一款什么游戏,于是我对着手机研究起陌生的日文字母,研究起游戏的玩法。
几天过去我已经能熟练地知道里面的每一个按钮是做什么,知道要一直种三叶草才能攒钱给我的青蛙买吃的买用的,知道他会定时出去,不会定时回来。
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拿着游戏初始送给我的500个三叶草,全拿来给我的娃买了东西,吃了一个不够就买三个,普通的帐篷不好看就买更好看的。
我的娃儿子已经出门两天了
没有寄过一张明星片回家
想知道它现在能不能吃饱肚子,毕竟我没有足够的的金钱为它购买喜欢的事物。
想知道它现在有没有被别人娃儿欺负,毕竟外边的世界太残酷,而我除了给它添置更好的家具,每天拼命地拔草以外,我什么都给不了它。
我不懂如何对待它,就想把我能力范围以内最好的统统给它。
而它也不懂如何回应,我给它的全部接受,不会说话,也没有一个表情。
可即便这样,我仍然乐此不疲,无论它是否回应,我仍然会好不抱怨地对好。
这像极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如今我养了一只蛙之后,才能知道父母说出那句话的重要性——
你做什么我能理解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尽管这个游戏很乏味,每天除了拔草就是望着空荡的房子,偶尔期望我的娃儿子能寄回好看的明信片。
家里娃儿子的小床、好看的被子、原木书桌、墙上的书画,只要这些东西还在,就像它从没有离开一样。
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给我买了房子,购置了床、被子、桌子,好像我也从没有离开过。
即便我上班的地方离家里并不是很远,我从没有主要给家里打过电话,父母总是三天就会给我打个电话。
一成不变的开场白,寥寥几句话,不到一分钟的对话就能换取父母几天的安心。
一反面我比较「出世」,也不愿意「迁就」,我不愿意一直待在小城市里面,跟我的娃一样,定时地出去,可能会被其他娃欺负,却不会定时回来。
父母总会企图以「传销」、「人生地不熟」的理由把我留下身边。
就像我从没有离开过,也希望我可以早点回家。
好像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关心的是父母能给我们多少钱,却不能回答过年回家我们能给父母多少钱。
500、1000、2000、5000还是10000.
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同的是你的娃总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寄回去好看的明信片。
而你整天在关心你的娃回没回家、督促你的娃要学习、勤快做事,花99%的时间在无意义的时间上。
忘了那个蛙吧,因为还有那个他和她。
14天后能褪去夸张的造型,穿上暖和朴素的黑色羽绒服,收敛一身社会气息,装成乖孩子的样子出现在她和他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