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想身边很多人都打算过着两段式人生。20岁前努力学习,20岁后工作和生活都是向往越稳定越好,没有意外,没有起伏,安全感这个词多么迷人。又多少人因为稳定而进入银行体系,殊不知因为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来一场温水煮青蛙。
银行各岗位业务本该是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现实中,却是财会出来的可以做贷款,科技出来的可以做同业,人资出来的可以做合规,专业性并未成为一个重要的壁垒。而当专业性无法成为屏蔽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时,选择追求专业、深度追求专业的人便寥寥可数。反倒是都奔着所谓的“综合能力”去使劲了,搞汇报、写材料、拉关系等“务虚”成了本末倒置的重心栽培能力。
久而久之,我们就这样早早地、不自觉地被“去能力”了。银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员工虽多,却都是流水线上的岗位。直接创造利润的并不多,平均下来单个银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是非常小的。银行体系过于庞大,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小份子,且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
如何在长久低效流程和粗放发展的节奏中,保持成长的锐度不被消磨,唤醒沉睡的资源和潜力,争做岗位不可替代的人员,成了我们每位员工的一大难点。我们一是要贪婪地利用和汲取银行体系内的资源和知识。深度挖掘自己所涉及的业务,同时又要跳出自己的模块,用更宽广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问题。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拓宽自己的能力,市场与业务相亲密融合。二是在银行转型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要保持对金融市场的敏感性。对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走向问题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并对科技推动的创新产品有一定的理解与研究,摸清背后的逻辑与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