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我记得写过一句话,当我们写文时,想到或描绘的某种境界,总会在古人的文章或诗中体会到同样的境况,就算现在不会,也会在以后的阅读中读到。世上好语书说尽,这里的好语,我以个人偏好解为好的语句,书解为古诗文。那么我们在体会某种意境之时,是抓住瞬间并感发为文字?还是到古诗文中去品味?我个人的答案是:还是得记载下来,这是写诗文、品诗文最大之乐趣!意境的品味或捕捉往往是可遇不可求也。意境乃诗文之本旨也。意境也是我学文写文之最终追寻。
“垂髫之时,穿梭在青翠的竹林,竹林间干净明晰的路,随处附着点青苔,虽说是泥路,但他是泥土与沙土的混和,长期走踏,即使在雨天也生不出泥泞,很是清爽。”我在写老屋记中的一段,而今日随意翻阅儿子八年级语文上册,看到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且不说人生进取、老当益壮的乐观情绪。单就那一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我已是可爱至极,同我描摹的竹蹊沙径,那份清爽明净——找到了同感。“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且不管人生经历了多苦难,又将面对多少苦难,有这份洒脱与追寻,追寻于大自然的境界,一切物境即我境。
如果赋诗填词仅剩格律与词藻,无外乎舍本而逐末,真正之集大成者,不是自诩出来的,尼采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读李煜词,惜其才华,怜其悲苦,虽事隔千年,犹如泣如诉。读《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字字句句包含作者多少辛酸。
“入乎其内,却又超乎其外。”生活与写文相辅相成的,愿生活之树常青,笔下尚能生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