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首页推荐
为了纪念的忘却,她用生命书写使命

为了纪念的忘却,她用生命书写使命

作者: 原侑壹的必然屋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01:28 被阅读27次

    (1)真实的痛苦

    那天和一朋友谈起,我说我最近在看《南京大屠杀》,他拿起书翻了两页,说“这书太沉重了,我不想看”。

    过了几天,又与一朋友谈起这事。她说,我之前去南京,一个人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朋友得知我一个人去的时候,非常担心,一直用微信和我联系。但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在微信中回答他:“我现在不想和你说话。”她只想一个人静静,排解掉这残酷记录的展示带个她的震撼感和压抑感。

    我想起2009年自己一个人去看陆川导演的作品《南京!南京!》。午夜时分,电影散场,一个人走回家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那一时刻,仿佛灵魂被抽出了身体,如行尸走肉般空洞。

    我们阅读一本书籍,观看一场电影,能感受到的痛苦,即使未曾亲身经历,也都是真实的。

    阅读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当我深夜翻阅到那些配图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和害怕。那些残忍的照片,那些惨痛的文字记录,那些真实的日记告白,如此具象的呈现,一切变得那么真实,会让我在午夜时分,惊醒过来。

    (2)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说,“这书太沉重了,我不想看”;那么选择阅读这本书的人,则有种明知不敢看,却还是要继续看下去的坚定和决心。只是因为,这本书记录的是我们不应该忘却的历史,而且要努力教育下一代铭记这段历史。

    我们不能只是记得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能只是记得35万的同胞被无辜杀害,我们不能只是记得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血泪劫难。

    南京安全区负责人菲奇在其日记出版之前,就写了这么一段话:“我要讲述的绝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故事;事实上,它会令人非常不快,因此我建议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读,因为这则故事中包含的罪恶和恐惧令人难以置信,它讲的是一伙灭绝人性、穷凶极恶的野蛮罪犯对一群和平、友好、守法的人民进行劫掠和屠杀的故事……我相信这种恶性在现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张纯如说:“作为一个作家,我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发言”。这都基于她为受害者鸣不平的执着。这是她维护历史真相、保护人权的一种热忱表现。

    而我们,阅读这本书,则可以了解当年这场浩劫更多的真相,在探究更多的来龙去脉中,不再让这样的历史再次重演。

    那么造成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讲述和分析了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和过程。第一个角度是从日本人的视角出发的,也就是加害者的角度。第二个角度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的,也就是受害者的角度。第三个角度是从欧美人士的视角出发的,也就是见证者的角度。

    关于日本发起侵略战争,并在南京屠城的原因,我觉得从这本书中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大东亚理念

    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日本和西方的战争传统差异全部体现在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和使命上。日本人认为,只要每个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就会动乱不断。因而日本需要通过战斗来建立一个等级系统——当然这前提是在日本的领导之下。

    日本人深知“各就其位”的必要性,不管是在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在个人在家庭、社会生活中。依照等级体系观念,日本觉得中国和日本一样,属于大东亚的的同一人种,应当一起把美国从这个区域中驱逐出去;其次使英国和俄国“各就其位”。所有的国家将组成一个大世界,在国际等级体系中找到各自的位置。

    2、以天皇的名义

    19世界60年代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也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转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在“以天皇的名义”的教育之下,比起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他们将服从权威和无条件效忠天皇视为最高价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理想被甘当体制螺丝钉的价值观所取代。

    但事实上,天皇像是一个形象模糊的傀儡,却也是崇尚现代民族主义的神道的核心。所以军国主义分子们极力利用人们对天皇的忠诚,以“天皇的名义”发起了侵略战争,并对南京进行了屠城以取乐。“自己的生命都无足轻重,那么敌人的生命必然更无价值……”日本老兵东史郎,在写给作者张纯如的信中这么写道。

    3、转移国内矛盾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发现了自己陷入了内部政治纷争,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他们决定利用本国优势对外扩张,征服邻邦,渴望报复欧洲、称霸亚洲。

    1894年第一次中日战争时,短短六周时间,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得到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增开了4个通商口岸。虽然最终辽东半岛被迫归还中国,但他们也有了日本将“命中注定对外扩张并统治其他国家”的雄心壮志。

    然而,当他们觉得3个月之内就可以征服全中国的时候,中国——这个拥有淳朴民族的国家,尽管缺乏军事科学知识,也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却顽强地遏制了强大的日军。当11月上海最终沦陷时,恼羞成怒的日军心态日趋邪恶,在通往南京的时候,许多人心中都燃烧着复仇之火,渴望发泄心中的郁闷。

    (3)勿忘历史,以史为鉴

    在《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中,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张纯如通过日本老兵们的叙述和日记的资料,让我们认识到那些人是多么惨无人道;通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人在国破家亡时遭受的挫败、绝望、背叛以及侥幸苟全的故事;通过南京安全区20多位外国友人中代表人物的日记和图片等各种资料,让我们了解到这些英雄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中国平民,并将在他们眼前发生的种种暴行告知外部世界,发出警示。

    那时的南京就是人间最真实的地狱,南京的街头巷尾和南京城的空气之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恐怖地狱死亡与血腥的气息。

    为什么这段历史就像是集体被催眠般,集体失忆了呢?加害者日本人失忆了,受害者中国人失忆了,见证者欧美国家也失忆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在此多说。只是觉得,如果你能坚持读下这本书,你就会找到原因。

    对于日本人而言,必须杀害那些被强暴的妇女,“因为死人不会告发我们”;对于中国人而言,在儒家文化中,妇女的贞节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她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侮辱”。正是这种闭口不言,反而让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人有了通过舆论试图“催眠”和“修改”大家记忆的机会。

    写到这儿,想起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所爱的人,请永远不要向势力和金钱低头。

    《南京大屠杀》中那个名叫“李秀英”的“贞烈女子”,让我印象深刻。她当时告诉自己:宁可一死,也不能被日军强暴。所以她反击,与日本士兵拼命,渴望将他们杀死。尽管最后,她身中37处刀伤,六七个月的身孕流产了。

    与中国妇女从小所受的典型教育——温柔顺从不同的是,李秀英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她反击的意志。对于她而言,自己的一大遗憾就是当初没有跟父亲习武,不然,她早就将那三名日本士兵杀掉了。

    南京沦陷时,中国的战俘人数就远远超过了征服者的人数。如果,当时这些战俘和平民团结起来反抗日本士兵,南京会不会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不仅叙述了这段不为西方国家所了解的可悲历史,更重要的是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批评了人类的种族歧视现象,并探讨了幸存者人权的问题,体现了纯如维护人权及正义的热忱。”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如此写道。

    勿忘历史,以史明鉴。正如《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所说:“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

    (4)她用生命书写了《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这位有才有颜的美丽女子,如她的名字一样纯正和谐。正如“纯如”两字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中描写:“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

    让人遗憾的是,张纯如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遭受着无尽的精神折磨,而这一切导致她失眠、厌食……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有一种感觉,张纯如这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写就这一本《南京大屠杀》。她用生命书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世界知道这个历史上大规模的屠杀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中国人绝不能遗忘这段历史;也为了警示日本人应正视这一段历史。张纯如希望本书能够唤醒日本人的良知,承担他们对南京大屠杀应负的责任。

    为了纪念,也为了那些忘却,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阅读这本书可能会产生身心上的不愉快,但只要可以,就请一定要完整阅读一遍!

    因为——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纪念的忘却,她用生命书写使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op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