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20:22 被阅读3次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本段是讲如何“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是说客观世界当中的万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都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物与物之间,没有是非对立,大海之深不妨碍泰山之高。在天地之间,万物各各独立又共同组成一个多彩的世界。物的“是”就是它的质性,游鱼飞鸟、走兽昆虫,都在大自然里“各显神通”。《中庸》里面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食草动物被虎狼捕食,也没有怨恨,因为这是自然的生态平衡法则。阳光和雨水普施于大地,生命也不需要感恩,认为这是上苍对自己特殊的眷顾。

    物是如此,人则不然。人用知去认识世界,靠着主观意识来给万物下定义。“自彼则不见”,从物的角度去看物,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因为物没有知性,山不知道何谓水,水自然也不知什么是山。如果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事物就都可以被人所认识,万物因为人而有了名字,这个叫山,那个叫水。人也透过自己的觉性,认识了自然的规律,了解了物的特性。

    但是麻烦的是,人的意识、知见总要将物附加上自己的价值评判,对客观事物施与人为的影响。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的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了物。人在根据自己的好恶、是非,给世间万物,包括人自身做价值评估。

    文学上有一种手法,叫做“移情”,即是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物的身上。比如那个林黛玉,一见到落花,便感觉到伤心,认为自己就像这凋残飘落的落英,身世太凄惨。这些全都是主观意识的作用,我们的主观极容易把自己带偏,以至于不能真切地认识了解事物。

    我们的知见未必十分的可信,所谓的“眼见为实”,其实并不如此。所以,我们不必“贱耳贵目”,去盲从那些由分别执着心制造出来的事情,要靠觉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去照见万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pk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