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前言:我想为他写一篇文。我第一次陷入困顿。本以为写文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是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反反复复多次的循环竟然让我无从下笔。
我和他的第一次聊天是在7月23号下午。他问我新乡市里面哪里需要志愿者,他要去帮忙。这场特大暴雨后,从古固寨到市里面能通的路也只是到城市最外围的新中大道,其他的地方全是汪洋,他根本无法入市。考虑到安全,我让他在家。

我们的第二次聊天是在23号的晚上。我从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急需志愿者的信息,于是马上发给了他。关堤离他家也就四五公里的距离,而且路上没有水,这个对他来说很合适,最主要是安全。
已经是晚上近十点,我想他一定是入睡了,至于他是否能去,或者是否去了,我没有询问。

第三次聊天是在24号上午,我们镇上的成名学校接收了好多从卫辉转移过来的受灾群众,急需物品,我把这个信息转发给了他的同时也在我们自家的群里发了此信息,我让我妹妹把我留在我父母那里的被子褥子等捐出去。
24日中午,他回复了我的信息。

19—25号这七天的时间我在洛阳成长书院培训学习,听课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的头脑中只有一件事,我想回家。
我是在课堂上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篇文,可见情到深处,下笔成章。
《我想回家》文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0160bd2e465
后来的几天我总是被太多的事占据头脑,我没有再追问他做志愿者的事,或者说我忘记了。
直到昨天,这是我们的第四次聊天。
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散步,孩子看到路上驶过的救援车辆,用坚定地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去当志愿者。”
这句话打动了我。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最快的成长是经历。我突然想起了我的这个学生,那个一直要做志愿者的孩子。
我给他发了语音,问他这段时间在干什么,是否做了志愿者。
他果真去了。他告诉我在关堤那边帮忙卸货,还去了成名学校,然后去宝龙广场那边推移动电站,后来又去了107帮忙。
接着他又告诉我,他老家的房子塌了,他这几天在家弄房子,没有去帮忙。
看到这,我鼻子一酸,心中五味陈杂。

我问他做了这么多事,是否给自己留了一张照片做纪念?
“留啥纪念,经历过就行了。”他淡淡地回答。
我被他的这句话触动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用照片证明或者宣传,我们需要去证明我做过,我做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相信。
我家老李去一线抢险的那天,我打了一天都联系不上他,直到晚上八点之后他终于回了电话。
我问他是拍了照片的时候,他不屑地回答:“拍什么照片?时间紧任务重,哪有心思干那个?”后来在他单位的群里他看到了他的照片,那还是同事抓拍的。

“留啥纪念,经历过就行了。”这是一句最朴实最真实的话。我相信每一位冲锋在前的人都不会给自己留下照片,我们看到他们的也只是通过别人的记录。
我们是来做事的,干就对了!
我们是否有如此高的境界?
做事不是作秀,干就好了!
这世间的美,一种是我们看见的;一种是我们看不见。但是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它们都在以美的方式存在。
而他,属于后者。

我想为他写一篇文。
他,是我的学生汪庆康。他,又不是我的学生汪庆康。他是谁?他应该是千千万万默默付出,为我们的生命悄无声息摆渡的人。
致敬英雄!
致敬我们身边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