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5)
王安石
文/石岩磊

好的诗文往往需要作者反复推敲,在千锤百炼中获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最初用的是“到”,后来改为“过”,王安石仍不满意,又先后试了“入”“满”等十几个不同的字,最终才定稿。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文学的孜孜以求,以及他的执拗秉性。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22岁时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斐然,并逐渐形成了“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的政治主张,说白了就是要“劫富济贫”。1058年,王安石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阐述了解决国家弊政的方法途径,但未被宋仁宗采纳。王安石的犟脾气上来了,仁宗和英宗两朝,皇帝多次想提拔其入朝为官,他均以种种理由坚辞不就。
宋神宗在位时,意欲变法图强,与王安石一拍即合,于是任命其为宰相,君臣二人开始大力推行新政。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以及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一股脑地集中出台。如此仓促地推行大批变革法案,很快便引起朝野上下极大的震动,尤其是激起保守势力的抵制,对于这些人,倔犟的王安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贬”,大批朝臣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也包括守旧派代表人物司马光。

但王安石的变法不久便陷入困境,一方面源于改革触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另外一方面也源自革新自身的问题。王安石革旧图新的初衷毋庸置疑,只是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王安石以为政府官员都像他一样清正廉洁,可实际上,众多官吏在打着变法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从而使得改革走了样。再加王安石十分固执,遇到阻力不会灵活处理,愈加让他的众多举措陷入僵局。宋神宗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调整策略,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后来尽管他又官复原职,但眼见自己的主张难以实现,便主动辞职不干了。
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保守党的司马光得势,所有的变革措施统统被废除。眼见自己推行的富国强兵之举毁于一旦,生性刚烈的王安石痛不欲生,第二年便抑郁而终,时年66岁。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半途而废,但他遗留下许多精美的诗文,诸如《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应该没有参透道家“柔弱胜刚强”的真谛,虽说他一往无前的干劲气势恢宏,但遇上挫折时不知变通,仍固执己见强势推进,最终断送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而且名声还受到了玷污。相传,王安石的儿子死后,他便对漂亮的儿媳妇动了心思,就在香炉的灰里埋下一首情诗,儿媳发现后也和了一首,于是二人走到了一起,“扒灰”之说由此而来。
“扒灰”的由来还有多个版本,足见王安石仅是躺着中枪遭人污蔑罢了,但也说明他得罪人很深。历来诋毁官员有效的方法不外乎经济问题和作风问题,想必耿直清白的王安石不会在意这些雕虫小技,而真正令其难以释怀的还是自己壮志未酬的改革大计,只是春风可绿江南岸,明月不会照他还了。或许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犟劲能造就文学上的精品,却不会成就仕途上的奇迹,但如果让他学会趋炎附势曲意逢迎,大概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铮铮铁骨的王安石了吧。
2021.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