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倾听,不再给建议

作者: 不知几处 | 来源:发表于2018-10-08 23:21 被阅读10次

        前几日恰值国庆假期,给许久不见的兄弟打去了电话,聊着他现在生活的近况,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以后的生活,他说着,以后过着这样稳定的生活就感到满足了。我感到很诧异,便半开玩笑说到,“要是让我过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感觉一天也过不好”,“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觉得那样的日子不错啊。”他说话间语气稍稍重了一些,“你别管我了,我们价值观不一样。”“是啊。”后面的谈话大多都记不清了,但是这句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得。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就像我,在听见别人的倾述时总会不自觉代入自己的观点,并不厌其烦得给出建议。殊不知,你这样‘为人着想’的行为根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的让自己设身处地放在他的角度思考,你仅仅只是将他目前所受的遭遇加在自己的身上,并给出给基于你观点的建议。所以说,你给他的不是他所需要的建议,而只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会做出的举动,你要知道在这其中经过了一道转换手续,最后变成了在相同状况下你们价值观的碰撞。

    太丑了,大家意会就好

        所以,想要真正理解对方所抱怨或阐述的观点,须要让自己用他的价值观看待当时的问题,可是这是容易的事么?也许放在人与人之间可能还不太直观,但如果放在“子非鱼”这句话里,就相当明了了,你可能拥有一条鱼的人生观么?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线索,也是唯一可以传承下去的东西,这么重要的东西哪是能随意就改变的呢,毕竟世上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不多,总会多少有点差异。那么,你和他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解决,毕竟这是处于一个人最基本的方面。

        当你陷入“意图立场”时,你应选择改变自己

        当别人不能接受我们的观点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沮丧呢?因为我们陷入了一种“意图立场”,我们认为那件事应该是那样坐(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模样),但是现在他却没有那样做,你认为原因不在自己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为什么会有“意图立场”的产生呢?西方哲学史上的‘斯多葛主义’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就是将世界二分:可控的与不可控的。不可控的是无法改变的,如物理现象,可以称之为“物理立场”,而可控的是你可以去改变的,或者说你设计去改变的,就像你去制造任何物品一样,物品的功能可以由你选择,这种叫“设计立场”,还有一种就是可控下的不可控,那就是“意图立场”,吴伯凡老师将人的认知分为这三种立场(在得到上有相应的课,有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比较有启发),

        “物理立场”知道自己没法改变,所以认命,所以不会有负面情绪;而“设计立场”就是‘这应该怎么样’中心在我,出了错也是我的责任,顶多会去反省改正,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意图立场”就厉害了,‘你应该怎么样’中心在别人,建议我已经给你了,你做到就是你的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其实,人岂能和物品一样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呢?价值观的冲突你就无法避免,这一点是绝对不会调和的,所以处于“意图立场”的人自己出不来,还绝对不快乐。所以,做人就要避免踏入“意图立场”而在其他两个立场里活动。

        不就前就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大概记不得了,但大概的内容就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要给出任何建议,不然就是徒增烦恼’,当初看完就深有感触。别人找你倾述只是想把心中所想的内容告诉你,或者希望能有个人能分享自己当时强烈的感情,而不是想从你这得到什么。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可能是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吧,在倾听的时候总是注意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殊不知,这与他们找你谈话的目的离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在生活中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感受他们的快乐与喜悦,不要轻易给出任何建议(除非他们要求),不要用你的认知来教育别人,否则是冬天里抱团取暖的刺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了倾听,不再给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e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