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十月廿五,国内最大的政治会议闭幕的第二天,有两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的视野里,一个是刚刚晋升为新的领导班子成员的王沪宁,另一个是刚刚离世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
事有凑巧,否则人们很难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当然,一个是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经常陪同领导人出访,另一个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同样有机会跟对领导人外出交流。在外交场合,两人可能并不陌生。
七个政治局常委,人们最关注的为何是王沪宁?当然是因为他的经历。熟悉中国政治环境的人都知道,要成为最高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先成为封疆大吏,甚至得转战几个地方。就拿新亮相的领导班子成员来说,翻看他们的简历,从西部的青海到东边的上海浙江,从东北的黑龙江到东南的福建、广东,班子成员履历遍布全国各省。
唯独王沪宁不同。
62岁的王沪宁,40岁之前一直在复旦大学,从政治系教师到最年轻的教授和法学院院长,后来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从政治组组长升至研究室主任,政治局委员,到如今的常委。他是唯一没有地方执政经验的成员,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晋升为常委的政策研究室主任。
但是,关注政策的人想必对这个名字不陌生。王沪宁被誉为“离总书记最近的人”,从江到胡再到现在的习,他都是主要政策的起草人,调研的陪同人。政治课本上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马上要增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理论,都是经由他直接参与和起草的。
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1994年的王沪宁。那是他离开复旦法学院的前一年,正是国内最耀眼的政治学者之一。他写了一本日记叫《政治的人生》,如今这本在市场上早已买不到的书,被很多人翻了出来。原因是,很多人觉得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为何王沪宁可以走到现在。他提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想想一天中发生的事,而他的日记,经常都是凌晨时分写的。
王沪宁爱读书,而他的经历也验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追求:学而优则仕。尽管在最初的四十年中,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涉足政坛,并成为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班子成员之一。而很多人也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看书和学习的理由,在一篇自媒体的文章里记录了1994年的王沪宁看的书单,足足有七十多本,其中多数是专业著作,也有当时流行的小说。
比王沪宁大10岁的鲁冠球,虽然同样很喜欢看书,虽然他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出来创业,却每天都要求自己读一两个小时的书,后来企业规模做大之后,还撰写了120多篇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文章,是中国企业家中著述最多的人之一。
鲁冠球在学术方面自然无法和王沪宁相比,他自始至终称自己是“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但是,这位“农民的儿子”确实中国民营经济史上无法抹去的一道痕迹,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国家英雄式人物”。
从1967年变卖所有家产,集资4000元,带领6位农民在钱塘江畔创办农机修配厂,到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万向钱潮,再到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金融、农业等产业的万向集团,鲁冠球的创业史,实际上是中国民营创业史的缩影。
鲁冠球的去世,也代表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谢幕。那一代企业家并不容易,他们在贫穷中度过童年,在动荡中寻找方向,试图通过创业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也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闯出了一条血路。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能以不可阻挡的风潮改变着这个时代,与当年那群筚路蓝缕之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创造了历史的人,还是正在创造历史的人,都会被历史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