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九节 初焙

第九节 初焙

作者: 武夷天心正岩茶制作技艺传习中心 | 来源:发表于2016-01-05 10:38 被阅读278次

    第九节初焙

    初焙俗称“走水焙”。其主要目的,乃用高温,毁灭酵素,即蒸发水分之手段。除此外,当然叶中还有数种物质,能受到热,而变化成“焦糖样”的焙茶香味。此因茶叶中,含有配糖体(Glucoside)故也。此种配糖体,系属左旋性之葡萄糖类,极易溶解。主要者有如Flavone。此种变化,普通称为“焦糖化”,与土法炒麦芽糖制造酱色差不多。岩茶焙制作用亦不出此。

    岩茶焙制有焙房。房内有焙笼焙窖之设备,焙房深约7公尺,宽6.5公尺,除一门外,四面均不开窗,墙壁亦为泥墙,以防传热。焙房之上,多为烘青楼。盖焙房内有热气上冲,可利用以烘青。焙窖依墙壁建筑,排列亦依焙房大小,并无一定。焙窖系于墙角筑一高26公分、宽77公分之土层,外缘用石砌边,以防崩溃。再于土层中挖窟,窟为圆形,面径34公分,底径26公分,底部圆形,窟与窟之距离为40公分。焙窟见附图。

    焙窟个数,随制茶多少而定。以1000斤茶为例,一厂需用焙窟20个。每日动用之焙窟,亦随当日茶青之多少而有别,约自13至18个。

    青笼系由竹制成圆筒形笼,上部略大,中腰较小,中套一焙笼,茶叶放干焙筛上移笼焙窖上烘焙之。

    此外尚有焙铲、焙刀、披灰刀等设备。焙铲:系铁制,其形如锹,宽15公分,长12公分,有铁柄长38公分。装有长木柄以使人站立远处时,伸向焙窟,打碎炭火(俗称打焙)之用,每厂备有一两把。

    焙刀:亦为铁制,形如小刀,宽10公分,长20公分,铁柄长14公分,装短木柄,用于整理火堆,使火力平均,每厂两把。

    披灰刀:系杂木制成之小刀,尾尖,长13公分,宽处有10公分,附短柄,用于披开或覆盖火堆上灰末,以调节火力用,每厂两把。

    焙窟通常全日有火。本日打成之炭火,焙茶至夜间七八时后已弱微。初焙火力须极猛,所以初焙之前,必须重新打新炭火,俗称此项工作为“打焙”。“打焙”开始于第一次茶青处理适度前一小时,由做青茶师通知焙茶师“打焙”时,先将当日窟中之灰烬取去,炭火则留作“火母”,加入多量新炭,每窟并放入木柴二三段,助火燃烧。全数应用之焙窟,人立于离火远处,高举对窟中之燃烧炭块用力打下,直打至炭块碎后,已无火焰,再用焙刀收拾窟边散开之炭块,持刀用力,将炭压成圆顶形,使火力十分平均。但恐尙有火焰,火力过大易使茶烧焦,于火堆需披盖木炭少许,后用扫帚一把,蘸水扫清窟边所有火点,至此“打焙”工作始告完成,等候焙青矣。

    炒揉完成后之茶青,由送茶窗连揉茶枥送入,焙茶工即倾茶入已套便于焙笼中之焙筛上,用手将茶青披开,使其厚薄均匀,然后移笼放于焙窟上烘之。此时为防止茶青揉捻后之急速发酵,借火力在一短时间中,将酵素杀死,使茶青内成分之大部分止于一定之处理状态中。故是,火力须极猛。茶青移放焙窟,烘至四五分钟后,以手触叶,感有四五分干,即需翻焙,以使叶中水分平均蒸发(即取下焙笼,放于地上簸箕上,双手翻搅焙筛中之半干茶青)。笔者于1940年5月14日,在碧石厂,用高温计测验菜茶焙制,茶青在100℃火力之中,烘至四分钟,焙茶师即动手翻青,后移过火力96℃上下之其他焙窟上,再经八分钟,初焙即告完成。水仙之烘焙比菜茶火力更需强热,盖水仙之叶,水分较多。

    茶青烘焙中,会有若干拥有存在之物质,在烘焙时损失。损失最重要者,乃是在水蒸气中游离之发展茶香的物质。烘焙温度愈高,水蒸气蒸发愈快,随水蒸气飞散之物质丧失量亦愈大。在原则上,烘焙热度应在能迅速毁灭酵素活性的限度内,愈低愈好。岩茶初焙,火力虽强,但为毁灭酵素,固定品质,不能不取之高温,惟时间短促,仅十一二分钟,酵素即可失去活力,芬芳油等物质之损失,可减少至相当程度。

    茶青烘焙,一锅之青系作一笼烘之。一锅之茶青焙过后,一锅又来,所送入之青,均放于第一焙窟上。原放第一焙窟上之笼,即移第二窟,二窟即移至第三窟。移至最后第一、二窟,茶青含水量减至30%,初焙已适度,即用双手将焙筛提出,倾叶于另一簸箕上,倾倒6筛之初焙叶,即可交簸茶师,就焙房内,簸去黄片及茶梗。

    初焙进行中,对于不同品种茶叶之处理,焙笼需做特别标记俗称为“界帮”,以免茶种混杂。


    【妞注】

    愚人节的夜晚写到焙火。初焙,即通过高温短时间的走掉刚刚揉捻茶中的水分,用高温破坏茶叶中残余的酶使其不再进行发酵反应,而高温促使茶叶内的物质的变化以及化合反应又形成了新的香味。可以去除茶内的苦涩以及不醇和的东西。焙火工艺从陆羽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不仅仅用于绿茶,在武夷茶从绿茶过渡到发酵茶的过程中也有几个演变阶段。武夷茶的焙火工艺跟闽北水仙茶的工艺一脉相承。闽北水仙中关于初焙的记载如下:“水焙,初时宜用烈火,乃不至走味,候叶干枝软起焙,以三焙四焙作一筛,撤致架上,以去苦水火气,宜候至六点钟外方可复焙。”意思就是初焙的时候,用明火,火温要高,巩固已经成型茶叶的滋味,等焙到叶子有干触感,而枝梗柔软时,即可以起焙。然后用分散在水晒上,摊放在菁架上让热气散发掉,初焙的火气使枝梗内没有完全挥发的水分再散到叶面,这样复焙的时候才不至于把湿气压在茶中间。可见闽北水仙的工艺,跟武夷山的工艺是一致的。所以一概的强调岩茶工艺的仅武夷山化是不科学的,历史上讲工艺的沿革演变总是跟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迁徙,商业区域转移发生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工艺从来跟外地区没有反应,石猴子一样自己蹦出来的。

    乌龙茶的初焙,经历了炭火的一个高温指数后,有点类似炒糖色的感觉,高温让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类黄酮类等,发生变化,颜色产生了焦糖色,让茶内置冲泡开的汤色变化成琥珀色。多酚类氧化反应后变成黄褐色、橙黄、橙红、棕红等变化。所以焙茶的火温掌握是品质把握的关键点,火温度过高会导致茶内的物质极速蒸发,或者焦化。因为武火本来就容易走掉茶内许多鲜爽、芬芳的脆弱精油。这就是为什么武夷茶不如大吉岭茶鲜爽的原因所在。而咖啡在烘焙中也存在这样的难题,但咖啡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机械的快速革新完善,所以为了在炒制过程中让咖啡豆不至于吸收烟味,影响其品质Loring的烘焙机革新了其功用,在烘焙过程中密闭机器可以在内空间自动吸取上部的烟并且排除,不影响内空间烘焙的密闭度,以提高咖啡的风味。所以在岩茶走水焙的时候,如果能解决散热同时又能让散掉的一些香味重新回到茶里,是需要做的革新功课。如果走水焙的时候温度过低,就会杀不死茶内的酶,这样茶叶就会继续反应变红或者黄。影响茶香,色暗,味闷。

    岩茶走水焙的工具,每家都是自己制作。制作的精致度以及规范度都不统一。这点日本则不同,即使操作空间的机械以及细节都是统一且干净好用的。其实在焙茶上,跟香道也是相通的。如何在一个特定温度下保持香材长时间稳定的挥发不至于烧出异味,不至于焚香过程里突然间没有了热力来源等等。所以对焚香精通的人,在对岩茶焙制过程里的细节会有触类旁通的开窍感。只是,这不像焚香那么优雅,而且还有体力劳动的成分,让有切身体会的人不多。不过如果你看到后,留意焚香过程中的某些道理,再观察焙茶会发现基本一回事儿。只是香道没有那么大的炭灰,不会把自己在打焙的时候(林老原文有关于打焙的过程)起火过程弄得跟图中人一样狼狈就是了。

    有时候颜值高的事情总会有许多跟随者,脏乱差的不美过程只能留给雷锋叔叔了。

    现在工艺的焙制,基本上都用电焙箱。这个原理跟烤箱一样,设定温度等时间到了自己跳闸就好了。这里面就没什么神秘,也就消失掉了岩茶最精华部分的许多工艺。我今天看到有人写,买毛茶回来,自己文火慢炖多少小时,而且他称这个过程他赋予了茶——灵魂。看了十分反感,这个逻辑类似去北京最好的烤鸭店打包一只别人做的鸭子回来,自己拿炉子再烤下,你能说你重新赋予了那只烤鸭灵魂么。那只烤鸭的三观都已经形成了,只是最后画蛇添足的经由你的手焙了下就算注入灵魂了,这样的逻辑有神婆之嫌吧。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九节 初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hz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