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来呼和浩特,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焙子的小推车。白糖焙子、红糖焙子、咸焙子……
我们通常将夹肉饼之类的也统称为焙子,不过今天想聊聊的呼和浩特的焙子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夹肉、夹菜饼。

焙子正面有一层微硬的皮,可以剥离下来。白糖焙子的这一层表皮上可以看得到小的块状白糖,红糖焙子和咸焙子的表层颜色较深,金黄色偏暗。整个焙子咬起来酥软酥软的,酥的不腻,软的不粘。吃起来感觉很普通,没有很香的上瘾的感觉,也没有特别突出某一种味道,倒是比白皮饼多了几分滋味。
十年前的焙子价格是八毛到一块二,还记得三姑家的桌子上经常放着硬币,每天早上抓一把出去买焙子吃。
十年过去了,只有在偏僻的小街里和靠近郊外的路边才能看到卖焙子的小推车。但是焙子文化还在,它成为了这里生活的人们日常的一部分。店面代替了小推车,走在路边,隔一段距离,经常可以看到焙子店。店里也多了一些其他的品类,常见的就是夹肉、夹肠、夹蛋饼,买焙子的时候,大家还是更加青睐焙子的“老三样”。焙子的价格涨到了两块钱,门上贴着微信二维码。
小时候很喜欢吃这里的焙子,回到老家、去到其他地方都买不到,当时心里很难受。时隔几年没来呼和浩特,心里还担心买不到这样的焙子。现在很安心,因为无论我在呼市的哪块儿,周围不远处总有卖焙子的。“老三样”依旧在,不同店的焙子味道肯定不同,可是差别很小,吃不出来,觉得都一样。可能是这焙子本身口味很普通也符合大众的缘故吧。
除了“老三样”,呼和浩特还有一个特色焙子——辣焙子。辣焙子白白的、软软的,像极了家里蒸的饼,一点特别之处都没有。像平时买其他饼子一样,焙子里面可以夹各种菜类、肉类。焙子夹好之后,黄色的辣油从焙子四周渗出来,来着不太美观,吃着味道一般。这辣不辛、不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呼和浩特的焙子文化由何而来?时代变迁,焙子不变,像极了我们平淡生活的那一抹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