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除夕了,这些天你的钱包还好吧?金钱经由我们的口袋,流经他人的口袋,再从他人的口袋流给我们。金钱的交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生活、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表达着我们的欲望,也传递着我们的爱。在这个频繁流淌爱与金钱的节日里,你在为孩子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你是否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如果你的钱再多一些,你会更好地做父母。”或者你有没有偶尔评判自己,“好与不好、合格与不合格的父母,与金钱的多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没有人可以撇开金钱独立的生活。钱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它也是很多人感到快乐和痛苦、轻松与压力的触发板机。
我们不妨借着这个美酒佳节的日子,梳理一下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建立的金钱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小时候,我好喜欢过年。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成长路上的每一个春节,都让我倍感快乐和丰盈。我家有好多想到想不到的美食;我们姊妹穿新衣戴花帽,想要什么尽量满足;闺女买花儿买炮,仪式感足足的。在那时那地那人那村中,妈妈几乎从不吝啬对我的金钱满足。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些节日,我们一家人很和谐快乐。
节假日过得丰盛,平时的生活,妈妈对我们的物质满足也很到位,我的口袋里也经常有比同龄人更多更自由的金钱支配。妈妈也从来没给我戴上“为了你,我省吃俭用”的凄美回忆”。但是,成长的很多年,我经常处于金钱的巨大恐惧中。以致于成年后的很多年,我依然难以挥掉儿时梦魇般的金钱匮乏感。表面上很爱钱,却在无意识中做些破坏金钱草事。
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他们的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安全感。7岁回到母亲身边,水火不相容的婆媳关系,让我诚惶诚恐地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夹生饭”。两边都是我最爱的人,而奶奶和妈妈之间却是彼此最强劲的敌人。一次次家庭的纷争,大概都是以家庭财务的分配多少、有无为爆发点,而且事情的起因,在我看来微不足道。这让我时常误以为是“我们家好缺钱,要不,也不会经常为此大动干戈”。
在这场家族争斗中,作为孩子的我,似乎天然地被排除在争端外,这让我更加的恐慌,我搞不懂这些我爱的人,到底怎么了!我害怕他们之中任何人受到伤害,我很怕这个家因为金钱的缺乏或者纷争而分崩离析。我把这份恨转嫁到无辜的金钱上,我认为都是钱惹得祸。
我对金钱误解的显然不是金钱的多寡,而是我对家庭纷争不知情的胡乱地猜测和解读。相较于金钱,我更渴望看到家庭的和睦,家族的团结。我恨所有挑起事端的人,但是,我又忍不住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我又忍不住想爱他人。我把这股黑能量,无形中转嫁给了莫须有的“金钱”。
回想我从青少年期养成的暴力消费,一方面是我虚荣心使然;一方面还有报复的成分,你爱钱,我就给你挥霍掉;另一方面,在这次梳理的过程中,让我恍然大悟地发现,我在用这种方式试探家庭财物的“底线”,以判断我的家是否会解体。我在用这种“费钱”的方式激怒母亲,以判断家庭是否处于解体的前奏。
爱,是一个家最值钱的宝藏。每个孩子都天然地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比起对金钱的满足,孩子更渴望家人间亲密的相处,彼此的鼓励和温暖的关爱。比起家人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关注的是:爱的出发点是基于孩子的需求和心理,而非爱的施与者。
正常的孩子不会嫌弃自己的家庭,而可能嫌弃自己不值得被爱,嫌弃生在一个家庭却无法获得稳固地安全感。至于金钱吗,孩子不憎恨、不恐惧,自然会创造出更多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