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但很多人只是理解了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没有深入探索当中的智慧。
身边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朋友。其中一个朋友,问他大部分的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然后就剩下我一个人开始长篇大论,给他分析解释,然后他给我微笑。
另外一个朋友则是会说“我找找,待会儿再和你说。”,之后就是开始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双方都能在这次讨论中有所收获,碰撞出思维的小火花。
一开始,喜欢自己一个人讲问题,讲观点。所以也没有发现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到后来发现长此以往这两人的发展差别很大。经常说不知道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闭合的,不会向外去探索,因为让别人给答案比自己思考搜索简单轻松多了,知道的多了,反而自己要去做很多事,一句简单的“不知道”能省去很多的麻烦。久而久之,会变成一个没有烦恼的快乐的人,因为身边不缺乏喜欢给答案的人,不管给的答案是对还是不对。
但是如果换成“我找找”,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认为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有自我和自我意识,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思考,而“我找找”或者“我试试”,就是探寻自我的开始。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检索思考得到答案,然后给别人讨论之后,慢慢地对事情就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再是人云亦云,伸手要参考答案。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没有错误呢?当然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它不适用所有的语境,要区分具体的情况。就工作而言,非常专业化的东西、新兴的领域,自己不懂就是不懂,非要装懂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甚至会出大的纰漏。但是对于技能性的或者信息类的东西,上网一查一思考就能找到答案,轻松解决面前的困扰。
紧接着,生活中的大部分东西,现在网络上都有,基本上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一旦你开始封闭自己的思维,不去探寻,学习成长的机会就丧失了。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一直沉浸在学生时代中抄答案的快感当中。
在古代,信息闭塞,可参考的文件有限,不懂装懂很容易出问题,但是到了现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唾手可得。
所以,在穷尽一切还是没能解决的时候,才说不知道,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因为这样至少会有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懂的东西,学了才懂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