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和想法想被别人感受到,总归是需要通过一个途径去表达自我。写作、音乐、绘画、语言等等都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你总是陷入表达不出你想要的东西这个境界里,这篇文章想从绘画这个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过一篇文章——《中国有20000名梵高,世界油画70%出自他们,大多却迫于生计,默默无名》,讲述了深圳大芬村里面的一个画手,他当初为了生计孤注一掷刻苦练画两年,因为把梵高的画模仿到极致,他赚到了钱。他不断的努力,靠着画梵高他生意日渐稳定,但是他内心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去荷兰看看梵高的真迹。
这热枕背后全是艺术?也不尽然不顾家人的反对,他终于去荷兰,他看到了自己的临摹作品,他本以为自己的画作是被画廊竞相收购,没想到却是在纪念品店里面以他卖价十倍的价格出售,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失落。当他进入博物馆真的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梵高的真迹,仔细端详每一笔后,他连连的说“不一样、不一样和我画的不一样!”
一次次的模仿这次之行,让他仿佛受过真正艺术的洗礼,心境也渐渐开阔起来,
最后的感悟是:“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不是为了吃饭那种。”
他们流水作业,全家老小,一齐上阵文中的主人公是众多画手的缩影,我佩服他们的坚持和毅力,这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了一定的收获。但是没日没夜的刻苦练习,或许可以使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画到以假乱真可以靠绘画手艺吃饭,但不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那么就绘画的表达而已,个人觉得这两个层面合一,才能真正能表达自我:
一、扎实的技能是基础。
二、思考与理解是关键。
如果你想写作,但不会写字,就没法写;你想作曲,但不懂谱子,就作不出来;同样除了孩子世界的涂画外,即便是抽象艺术的绘画,你没有基础,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也感受不到。如果你看到有些大师的画,虽聊聊几笔但却表达出意境,如果你以为那是随意为之,那就走入了一个误区了。
举个例子,下面这幅作品:
1912年10月阿姆斯特丹的 近代美术联展”中, 蒙德里安送展了这幅《开花的 苹果树》最后苹果树, 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 树的形象被进一步简化, 成为图案的象征。但树干与枝杈变成了直线和弧线,它们相互交错,产生某种规律的律动感,看起来轻快愉悦。树的基 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线条的之中。网状的结构,显示出中间密两边疏的构成秩序。
最后这个抽象的型正是根据之前具象的苹果树演变而来,最后单独看第三幅看不出来是苹果树,但足以表达作者所想,这幅画这正是他思想与境界的转变而带来的成果。
透纳再来看看另一位浪漫主义代表画家透纳:
透纳,被誉为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透纳的作品别具一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直接影响了后来印象主义的绘画理念。从十四岁的他进入皇家美术学院这个很好平台学画,后来透纳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他开始也遇到了很多青年艺术家的困难,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但是他与文中第一段画手不一样的是,他不会因为觉得这项工作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或者报酬低而不去做好。他的作品中没有出现过懒散、马虎的东西。他的创作方式是经过非常细致全面的对自然的观察,然后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以下是他不同时期同一主题的绘画,早期这幅画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学院派基础表现出来的是具象的海和船。到了中期,绘画中没有受到学院派的束缚,更注重色彩和光影。透纳的大量作品都在描绘海景,总体来说绘画题材都很缥缈,几乎很难看出明显的线条。晚期作品就是中期的升级版,更加虚无。
早期作品:《海上的渔夫》 中期作品《月光下沐浴被惊吓到的那不勒斯渔民女孩》 晚期作品:《海怪日出》
人在不同时期对事物的理解不同,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的有新的东西注入自己的世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很多大师级的作品中,他们早期和晚期的作品风格也许差异很大,这些画你如果单纯的去模仿或许能达到形似,但精神信念的建立才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精神的力量,作品不会有散发光彩;
很多书里面提到临摹,临摹的真正意义决不是叫你单纯的去画的像。绘画艺术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到今天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语言面貌。通过临摹,我们可以了解和体会什么是绘画的精神;了解和体会绘画表现的艺术规律;了解和体会绘画传统规则和科学方法。
清朝画家蒋和所说“有心斯事者,当从规矩入,再从规矩出。参透此关,无法非实,无法非空。”
临摹,一是绘画技巧掌握的途径和载体,不通过它无法达到目的;但审美理念的形成,所谓格调、境界是需要不断积累和思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