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唐诗(17)

作者: 清平巷1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22:30 被阅读18次
    夜读·唐诗(17)

          什么时候开始,对于时节和物候,今人很难再像古人那样有切肤之感了,春夏秋冬似乎正慢慢地沦为一个简单而空乏的时间概念。今天就追随李白,去他的《子夜吴歌》里感受四时流转。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都写女性,写她们的生活、劳作、心思、命运。《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捣衣,《冬歌》写寒夜絮袍。

    《子夜吴歌》之《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这是对汉乐府《陌上桑》的再创造,“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原来的六句乐府,被李白化成了两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原来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让李白化成了一个特写镜头“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罗敷的形象更多饱满了。

    《子夜吴歌》之《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古人心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精神。夏天的标志是荷花,《夏歌》就以采荷花起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状态,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更有动态。西施的美究竟怎样我们全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她的美色已经盖过了三百里荷花,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美啊!这样的美色当然不会长久卑微下去,你看她早晨还是越溪浣纱女,晚上就成了吴宫妃子。那为什么李白说“归去越王家”,而王维要说“暮作吴宫妃”呢?可见李白写的是动机,而王维写的是结果。在李白诗中西施她不只是一位美女,而且是身系复国重任的战士。

    《子夜吴歌》之《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古人心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物,独特的风情。春天的风物是采桑,是罗敷的故事;夏天的风物是采莲,是西施的故事;秋天的标志性风物就是清辉万里的月亮,一片月下,万户捣衣。整座长安城都笼罩在宁静的月光下,整座长安城也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砧杵声中。“长安一片月”是秋色,“万户捣衣声”是秋声。这些个思妇和秋月、秋声一起构成秋意,在长安城中低回不已,这就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啊!这就是李白塑造的长安思妇整体形象。

    《子夜吴歌》之《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纂集《无门关》一书有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而李白的《冬歌》没有高僧的潇洒,明天清晨驿使就要出发了,思妇要挑灯夜战,给戍边的丈夫赶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这就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开头埋怨驿使走得急,不给她有更多的准备时间是因为牵挂;此刻恐怕驿使走得不够急,不能及时把寒衣送达丈夫还是因为牵挂。这是个冬夜呀,“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把个“寒冷”活灵活现呈现出来。

          据说,我国现存最早的思妇诗,是《诗经·国风》的《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薄暮冥冥,炊烟袅袅。鸡上架了,羊和牛都从山坡上下来了,在外面劳作一天的男人们也都回家吃晚饭了。这个时候思妇就想了,我的丈夫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这首诗被称道为思妇诗的第一个精品。

          早在一千多年前,李白能够选择女性生活入诗,并抱以悲悯情怀去体恤,为女性代言,让后人看到了他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或者也是他格局境界高于同时代诗人而成就为伟大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唐诗(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vo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