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一回接第一回说到贾雨村衣锦还乡,命公差来唤甄士隐,可惜甄士隐已随道人而去。其实,贾雨村心里念叨还是娇杏。于是他就秘密把娇杏娶了做妾,过了一年半载,他的嫡妻去世,娇杏因得了一子作了正室夫人。
上一回的故事到这里才算结束。不难发现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上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他把故事线像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什么时候断,什么时候续,都经过反复思索,如果有兴趣写长篇小说的读者,去深入研究作者的笔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笑的是贾雨村到任不到一年就被上司参本革职,但他没有埋怨,安排家人后,自己旅游去了。读到这一段,很多人纳闷,像贾雨村这样的人遭受这般陷害,怎么会善罢甘休?但是,仔细想想,贾雨村是个新官,这个时候他并不懂官场,他像一个实习生,我想这一次被革职像是在为他积累经验,他由此也看穿了官场的一些事,而这些也成了尉籍他的东西。
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林如海。林如海是林黛玉的父亲,他的家庭即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门第,他娶了贾母的女儿贾敏生了黛玉一个,有个儿子三岁就死了,对于当时来说,没有子嗣是很可悲的事。后来,贾雨村因为旅游没有钱了,听说林府要找老师,所以谋了进去。谁知过了一年,贾敏又去世了。
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身世,幼年丧母,相当于现在的单亲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思总会比其他人要重些,对于世事也比其他孩子看得通透些,黛玉是这样,宝钗是这样,现在的孩子也是这样,所以,看到这一点,我想一些单亲家庭的人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段故事还让我们看到贾雨村确实是一个聪明人,他做什么事似乎都事先作了计划,他的城府极深,作为局外人,你不细细去品读他,根本发现不了他看似什么事都出于无奈,然事事都在他的掌握中,在后文中他的虚伪会更加明显。
贾雨村因无聊游到智通寺,见了一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看不懂,想问寺里的老僧,而老僧又聋又昏,齿落舌钝,答非所问。
对联是什么意思?可以说的正是此时的贾雨村。身后的财物足以生活,但是不满足,仍然想四处活动,眼前没有路走时才知道回头。贾雨村只看到了自己的处境,而没有看懂自己的人生,或者说他压根不想缩手、回头。而那个看似痴呆的老僧反而与他形成对比,这个对比没有给贾雨村答案,却给了我们答案,知足,清静、放下。
再从这座寺庙的名称来说,智通寺,你会发现许多真正聪明的人其实跟老僧一样,看穿不说穿,大智若愚,现实生活中,你发现那些拼命表现自己才能的人其实算不得聪明,反而是那些默默地执着地做事的人才是智者。像老僧他不用再去听,不用再去说,他心里有答案,而我们还在拼命地听,拼命地说,然后变得越来越迷茫。
第二回的后半部分写到贾雨村在村肆遇到了都城的好友古董商冷子兴,在后面的章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冷子兴原来是荣国府管家周瑞的女婿,所以后文冷子兴能够清晰地讲出贾家两府的人物关系,甚至对其中的一些人物性格和故事都十分了解。你会发现小说家在角色的安排上十分的巧妙,他们的身份地位的设定无疑都在小说情节服务。就像冷子兴能够知道贾府的衰败,这与他古董商的身份有关系。
后面贾雨村与冷子兴有很长的对话,这大段的对话围绕三个话题,三个话题又镶嵌在一起。
一、贾府兴衰的讨论
冷子兴很清楚知道贾府正在日益衰败,他还与贾雨村分析了原因,贾雨村跟我们一样,在后面看到的贾府与先前的贾府已不能相比,徒有其表,内有不足。冷子兴所分析的原因有这几个:
1、人口多,收入少。
2、排场大,花费高。
3、子孙后辈的堕落。
这三个原因其实放在现在也适用,你看一些家底殷实的家庭突然变故了,你去琢磨后会发现无非就是这三点导致的,可以说冷子兴的这一番话既警示了我们,又为后文作了一个铺垫。
二、贾家两府的人物关系
小说一共说了贾府五代人,按推测的字谱依次排行是:水字辈、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
水字辈:贾源、贾演,也就是宁国公和荣国公,这两位可是开国功臣,也是贾府繁荣的起点。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三点水,所以是水字辈,小说对他们的描述不多,但是通过贾府中一些牌匾之类的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地位。
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贾代化是宁国公的继承人,贾代善是荣国府的继承人,他的妻子就是贾母。贾代儒这一家门则没落了,后文可以看到。
文字辈:贾赦、贾政、贾敷、贾敬,都是反文旁。贾赦是长子袭的荣国公的官(正妻刑夫人,女儿贾迎春),贾政是次子,但是因喜欢读书,又深受痛爱,皇帝额外赏了他一个官(正妻王夫人,嫡女贾元春、庶女贾探春),他们都是属于荣国府,另外他们还有个妹妹就是贾敏(嫡女林黛玉)。贾敬(女儿贾惜春)因他哥哥贾敷早亡,所以袭宁国公的官,因为半路出家了,所以他唯一的儿子贾珍袭了官。
玉字辈: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瑛)、贾环等。贾珍(正妻尤氏)是宁国府的长子,甚至可以称之贾家两府的族长,所以在后面章回,许多关于族里的事都是他在办理。贾琏(正妻王熙风)是贾赦的长子。贾珠、贾宝玉、贾环是贾政的儿子,贾珠(正妻李纨)早亡,贾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出。
草字辈:贾蓉、贾兰等。贾蓉(正妻秦可卿)是贾珍的长子,属宁国府。贾兰是贾珠的长子。
贾府还有一干族人,可以通过他们名字的字形分别出他们的辈分。
三、正邪之说
这一节写到了宝玉衔玉而生,这块玉就是通灵宝玉。这听起来很荒唐,虚假,但是有一些人好像生来就不一样,甚至现在有些孩子生下来也是,他可能带些先天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伴随一生,他们的遭遇似乎与普通人也就不同了,可能面临更多的人生挫折,这种不同带给他们的生活、社会认识同样有所不同。一些人也许会因此更加坚强,一些人可能会因此堕落,其实最大多是归根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我想宝玉就是这类人,他生下来就会被人用有色眼镜看他,往往难以被人理解,长此以往,他也就与众不同。我想我们有时是不是可以放下这种眼光,给这部分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小说还说到了宝玉抓周的事。宝玉抓的是脂粉钗环,然后被他父亲定性为酒色之徒,因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这一句,继而被世人定性为色鬼。这是很可怕的事,现今还有人有这样的思维,包括我小时候,爷爷辈还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的话,常常误认为自己被定性成正邪,到后来才慢慢发现,人处于发展中,成长受各种因素影响。过早的被定性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可悲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这一部分我想对于教育很有帮助。
后来贾雨村对正邪诉说了一大番,里面提到了一大堆的历史人物,阐述的观点就是:成则王侯败则贼。看了贾雨村这一大段话,你觉得贾雨村绝对是个很厉害的辩手,有理有据,十分有才学,甚至不知不觉地认同了他的观点。其实,你跳脱出来,你会觉得这世上好坏很难分辨,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妥当的判断标准吗?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紧接着,贾雨村又引出了他在甄府作馆的一段故事,后来可以知道他的这个学生就是甄宝玉,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贾宝玉和甄宝玉在同一回中出在同一个人的口,一同遭到贾雨村这类人的批判。
正当两人要走的时候,有人来向雨村报喜了。
最后谈谈:
本回一是写了黛玉母亲的去世,通过叙述这一过程为下文埋下许多伏笔,如黛玉辞父上京,贾母如何疼爱黛玉,黛玉思乡落泪等等,二是通过冷子兴这么一位古董商写出主场人物,为他们的出场开锣,甚至稍稍几笔便刻出人物性格,像写到宝玉、王熙风。小说家就像在画画一般,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让读者留存一丝印象,在后文中逐渐地填充,这种高超巧妙大胆的写作手法,到现在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够运用起来,再是作者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并不直接去阐述,而是像进行一场辩论,在辩手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真正做到事中有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