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收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记:第二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记:第二章

作者: 阿秉 | 来源:发表于2015-03-07 23:45 被阅读116次

第二章 ,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缘起: 传统里,很多人都鄙视商业行为,认为“贸易”根本不是生产性行为,无法产出实质性的物品。商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以物易物即可获得酬劳。
但是:贸易却应该是能“产出”的。交换能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2.1,好东西和坏东西

免费品和稀缺品:

  • 免费品:只有当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时,才是免费品;
  • 稀缺品:必须以别的东西为代价才能获得。稀缺品是相对而言的,对潜水员而言,空气是稀缺的,对我们而言,空气则是免费的

由此可以看到,“好东西”和“坏东西”的概念也是相对而言的。

2.2,物质财富之迷

财富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而价值则是选择者眼中的价值。甚至是佛陀,“一无所有”、“无所欲求”便是他的财富。所以,财富也不一定必须是物质的。

2.3,贸易创造财富

自由交换

任何自由交换从来就不会是等值的,因为涉及到被交换物在交换者心中的价值。交易双方付出自己认为低价值的东西,换来对方手里的高价值的东西,由此达到双方财富的增加。所以:
交换(或者说贸易)是生产性的,因为在交换之后双方的财富都增加了。

而从生产方式上看,交换是另一种特别的生产方式:双方把自己的低价值物品作为“投入”,换来自认为高价值的物品作为“产出”

同时,在“交换”过程中,也是伴随着损失的。因为任何一种选择或行为,都必然伴随着代价,即一个被舍弃的机会。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

2.4,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并不是便宜就好,我们需要考虑这个便宜值不值,人们总是倾向于权衡所有预期的额外收益与预期的额外成本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经济效率,即从决策者的角度比较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值不值”这类问题,问的就是有没有“经济效率”。只有当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的时候,这件事情我们才认为是具有经济效率的。

效率问题的看法,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而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协调社会上的许多效率问题的争论,必须有一个至少能再一定程度上统一的价值观。譬如产权

所以,问题不在于“哪一个效率更高”,而在于“谁有权做出特定的决策”。

任何决策,只要决策者对被决策物有无可争议的支配权,她就是在有效率的使用资源

而当产权明确后,稀缺资源自然会通过其市场价格反映出他的稀缺程度。在自由市场的环境下,没必要指责价格是错的,如果指责价格是错的,那无疑是在否定整个市场过程。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个体之所以愿意“交换”,是因为他们觉得“值得”。
那么,关于“值不值得”,就可以用经济效率来衡量。而在衡量过程中,必须加入代价和收获这两个因素。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维基百科

也就是说,当你做某个决策时,你肯定会牺牲部分其他利益,那么相对于牺牲掉的利益,你的决策收益如果够大,则可以认为是划算

考虑了机会成本,还要考虑比较优势
即:
某甲和某乙,同时有两至三项对比类目。
虽然在A类上,某甲的机会成本相对某乙较低(可能是因为做另一件事的成本相对较低一些之类的);但在B类目上,某甲的机会成本却大于某乙。那么,在B类项目上,某乙则拥有比较优势。由此可见,“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人们追求专业化是为了增加财富。…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成要花费更多成本的产品…市场经济规则允许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经济学家称之为“比较优势法则”。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贸易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贸易”,没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之所以说“国际贸易”,也只是一个统称罢了。

2.9,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英语:Transaction Cost,又称为交易费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在1937年科斯(R.H.Coase)提出的论文-〈The Nature of the Firm〉(公司的本质),被视为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奠基者。 —— 维基百科

别的不说,光是两个在不同地区 / 国家的人,想发现对方的交易机会,便是高成本的。地域阻隔提高了“交易成本”。但互联网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也可以理解为相关各方之间安排(贸易的)合同或契约的成本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中间人

由于交易信息上的阻隔(如前述的地域阻隔),产生了中间人。而中间人正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是客户的无知)来赚钱。

2.11,中间人创造信息

通过给可用资源贴价格标签,供求关系(或者说市场竞价过程)无意中为决策者创造了价值指数…其优点在于,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得高质量、低价格的信息。而中间人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角色。

2.12,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计划经济很难持续下去,关键在于很难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从而形成每个人自己的比较优势
而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理论上)自己最喜欢做、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比较优势,从而构成了专业化,从产生了贸易。
所以,

比较优势以及因之产生的效率,不是在黑板上发现的,而是通过产权在现实市场中的交换发现的。

什么东西让人富裕起来?

自古以来,贫穷便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

在一个政治开明的时代,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国富论》第一章,亚当斯密

即便是马克思,虽然他看到了以资本私有和为盈利而生产的社会里的深刻缺陷,并认为这最终会毁掉这个社会,但也并不怀疑这个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

相关文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 ,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缘起: 传统里,很多人都鄙视商业行为,认为“贸易”根本不是生产性行为,无法产出实...

  • 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思维 李子旸 11个想法 自序 经济学的分析与思维方式是指什么?是指分配与放大吗? >经济学的分析和思维方式...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美国亚马逊长居榜首的经济学通识读物,美国公民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佳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

  • 写好一个故事,故事的八个阶段丨故事经济学

    ——听《故事经济学》笔记 本章从人类最初意识到“我是”开始,到以“故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结束,讲述了人的思维变化。...

  • 管理经济学(1)

    管理经济学的目的 帮助分析规律,建立管理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一:通过塑造环境改变人的行为; 1.100元掉...

  • 从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谈起

    今天在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时,作者谈及经济学家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时我想到的是,既然经济学...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有什么毛病,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笔记

    1.9 偏倚还是结论? 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

  • 六月读书计划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You are not listening 《大脑修复术》

  • 与其关注基金股票,不如看看经济学原理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不是记住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者做了几点归纳。 1、人的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笔记: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dv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