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温润,写意团圆时光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当相聚的梵音在浅吟低唱,母亲的额上是否又添白发新愁?父亲的背脊上是否又镌下了岁月风霜?以相逢为笺,思念为笔,也书清风,也书明月,只将这一份温情,遥寄那料峭的春天。
~~序流年如丝,波澜不惊,悄无声息而过。
著名作家雨袂独舞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故乡的鸡啼、犬吠、蛙叫、蝉鸣都是歌。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是情。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母亲的唠叨里全是温暖的情愫,父亲的沉默里尽是无声的挚爱。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不管故乡是高楼林立,还是一马平川,故乡永远是自己心中最美的原风景。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哪怕全世界把自己抛弃,故乡依然会以一种等待的姿态盼望自己的归来。”

莲花镇位于漯河市舞阳县东北部27公里处,东与郾城县阴阳赵乡接壤,南界澧河与九街乡相望,西与北舞渡,姜店乡为邻,北隔沙河为郾城县新店乡。面积62.3平方公里,耕地52500亩。全镇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洼地。沙河,澧河,泥河等河流横贯东西。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占全镇土地面积的80%,大型水利工程泥河洼滞洪区,自1992年以来,开发出渔场5000多亩,藕池10000多亩,昔日废弃撂荒的沼泽地,如今荷花盛开鱼满塘。
明代,王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周围低,中间高,形成土疙瘩,曾用名为疙瘩王庄。后据地处沙河拐弯处而得名——拐子王。明清时期多属徐庄、唐河、西九曲保。民国初属人和区,1931年北部多属第七区,南部属第二区;1943年均属清河乡;1947年解放;1948年北部属沙北县第四区;南部属于舞阳县第十一区;1949年沙北县撤销后,北部属于第九区,南部属第十区;1958年设拐子王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4年更名莲花镇至今。


小桥,流水,河岸,桥下一汪清泉依然潺潺流淌,深深的河面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层密致的波纹徐徐地向前方涌动,河底长满了绿色的青苔,从桥上望下去碧绿清澈,经阳光的折射闪烁着梦幻般的明亮光彩,天然绿宝石一样玲珑剔透,河底的细砂与石块清晰可见。

偶尔会看到几只白鹅和花鸭悠然在河水中游来荡去,不时地亮开翅膀欢歌起舞,令人惊喜的是河水中不断地发出一声声清脆响亮的蛙鸣,诗意鸣唱此起彼伏,把四月田间春色推向高潮。








春风中颔首低吟,一朵朵,一串串,这一枝挺立仰望向蓝天,那一枝平展延伸探向路边,宛如一位临水照花的俏佳人,依水而生,择水而居,风雅清秀。


顺着香花槐小道继续慢行,虽然阳光有点炽热,但是枝条投下的阴凉让人觉得一切都刚刚好。昨夜的细雨让今天的空气更清新湿润,仿佛过滤一样,心旷神怡。
走在这样的路上,会情不自禁地伸胳膊扭腿弯腰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深深呼吸。



湿地公园到处都是花:黄色的宁静淡泊,白色的纯洁无暇,紫色的富贵典雅,浅紫的婉约含蓄……热闹非凡,地面上落满各色的花瓣,让人感叹春光的短暂。麦苗在春风吹拂下,发出刷刷的嬉笑声,抖动着墨绿的叶子掀起一道道绿色波浪,闪电般地传向远方,田间地头上则长满了一堆堆一簇簇的荠菜花,纤细的花茎直立,挑起密集的白色小花,风过处花茎前后轻轻摇摆,像极了正在拨动的琴弦,清音一曲向天歌。
人们发自肺腑的直爽与坦率、快乐自然的笑容与湿地公园环境是何等融洽契合。人人都在努力寻找快乐,其实快乐就在每个人的心底,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拥有什么样是人生。

走过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但是唯有家乡的风景永远恍若初见,此情此景都将镌刻在心间眉上,永生难忘。
天蓝地阔,蝶舞花香,家乡的自然风光以它的纯粹与清澈,疏淡与晴朗深情地拥抱着来湿地公园的每个人。

人生在世,其实真正打动自己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时光里那些朴素的日常,那么可亲可敬。
白落梅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家乡的风景,清幽雅静,月白风清。不仅有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熟悉的气息与味道,有我们深深的懂得与眷恋,更是每一位游子可以终生依赖的精神寄托,人生道路上永恒的驿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