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文章是写于半年前,最近似乎患了产前抑郁症,情绪变化起起伏伏,翻出前期的文章,回忆下小时候的味道,在想,以后灿宝儿是不是也能记住呢。
眼看就要满三个月,我每天数着日子计算孕期反应即将过去,这是一件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最近几天的结果却是让我不确定了,只能通过忆苦思甜,不断的回忆与想象小时候的味道,来暂时麻痹我那时刻在翻腾的胃了。
躺在床上和波波絮叨,如果休假回家一个周的伙食安排是怎么样子的。
第一天,煎饼+“小豆腐“+脆脆的辣椒酱。这里比较奇特的是”小豆腐“不是一般的豆腐,我们的土话叫"渣豆腐“,做法比较简单。需要母亲先把黄豆放到最传统的石碾上碾碎,再去集市买到最新鲜的山豆角(一般呈现红色,比一般的豆角要短要老),再寻出家里的柴火大铁锅,将豆面和豆角放到一起加入锅中,加入水和盐直接煮熟,但要将水收干。热腾腾的小豆腐卷到煎饼中,上面再抹上一层脆脆的但是又不辣的辣酱(因为我不吃辣),那叫一个香,还记得我最多的时候能一口气吃三个煎饼。现在只能想一下,未来有一天我一定会也让自己的孩子尝尝那种味道,简单、醇香、知足。
第二天,南瓜包子。你可能会认为那有什么好吃的,甚至会鄙视我,但是人一辈子总有些难忘的味道。刚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南瓜,去瓤(也可以把种子晒干吃南瓜子哦),做成馅,放简单调味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放花椒面。做好包子,直接放到柴火锅中大火蒸熟。母亲每次都让我严格看好时间,锅开后二十分钟就熟了(至今她还坚持这样的时间安排),一切都是自家产的材料,这样的大包子不需要再有任何菜肴的搭配,只需要咬上一口,既有南瓜的鲜香,也有花椒的清香,山东人再嚼上几瓣新鲜的大蒜,真是对胃最大的安慰了。
第三天,鸡蛋面饼,我们家有个平锅,应该算是大号的不粘锅吧。没到夏季天热,母亲常给我们用这个忠实的不粘锅给我们做鸡蛋面饼。做法也很简单,就是讲鸡蛋和面放到一起活得稀一点,将平锅中倒入油,使得油均匀分布在锅底,用筷子放一点面试试油温,差不多的时候将面直接倒入锅中,用小铲子轻轻铺平,保持好火候,为得是使得反过来的鸡蛋面饼不仅焦黄还完整无缺,这一点母亲每次都能做的到。将做好的鸡蛋饼放到盘里,就这最热的平锅母亲还要给我们做个爆炒丝瓜。(丝瓜一般是我爬到自家墙头上摘得,不过现在不敢爬了,囧),平锅很热,丝瓜放入母亲需要快速翻炒,一会就出锅了。我喜欢将鸡蛋饼上抹上点蒜泥(山东人的爱好吧( ̄┰ ̄*)),就这新鲜的丝瓜,一会就把饼吃的精光。
第四天,韭菜锄头饼+小麦粥。现在我还不能吃韭菜,也只能是想一下而已,之所以叫韭菜锄头,是因为母亲将韭菜饼做成半月形状,就像是锄头一样,所以我们家叫锄头饼,多么形象的比喻哈。我不记得这个饼是发面的还是死面的了,应该不是发面的。我记得母亲做的水煎包是发面的。一般我们家吃韭菜是用豆腐做伴的,韭菜豆腐馅做成锄头的样子,上过煎就好了,因为我不爱吃油腻的,母亲每次都不会放太多油。下面我要来说说小麦粥了,估计很少人有喝这个的,我们的小麦粥要比超市的燕麦粗一些,就是简单将小麦洗净,上碾去最初的皮,将皮用簸箕颠出(我也不会),剩下的麦仁再一次上碾碾一遍,不用太细,就可以直接熬粥了,由于不是很好熬,我奶奶一般都会放一下食用碱,熬粥的粥比较还有麦子的味道,应该是现在的燕麦片所不能比的。
第五天,手擀面。至今还记得,我初一的暑假,由于父母都上班,我整整擀了一个暑假的手擀面,通过不断地向奶奶学习,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现在不行了)。手擀面的技巧主要在和面上,和面的时间将盐和一点食用碱用水融化加到面中,记得要把面活得硬一点,那样擀出来的才好吃,再配上当季的蔬菜,就是简单的盖浇面。要说手擀面,还是奶奶做的好吃,现在她老人家的眼睛好了许多,我回去定要她做给我吃的。
第六天,油饼。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是油饼,工作后很少再吃了,至今还觉得母亲做的油饼是最好吃的。面发的好,小葱从自己空地随时取来,裹上适量的油和盐,刚烙出来热气腾腾,随便掰一块吃着都很香。葱香、麦香和油香融为一体,很好的慰藉了我那挑剔的胃。
写了这么多,最多的还是主食,因为现在我的胃只能通过主食来安慰了,虽然文字描述比起舌尖上的中国逊色很多,但是起码能让我暂时忘却胃的不舒服。不过,这次是主食,下一次还应该整理下父亲的菜谱。其实应该是我想家了吧,一般想吃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最初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以后我也会给我的孩子这样的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