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作者: 问我归何处 | 来源:发表于2019-04-19 20:40 被阅读436次

    原创文学/问我归何处

    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小学生习作将往何方,她的归宿在哪里?

    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后,我批阅六年级的作文。作文要求是“写一处景物”并表达真情。但是令我震惊的是,每本卷子中都有几篇文章写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且内容都是和《桂林山水》同出一辙。

    按考试要求,这些文章符合写作要求,并且文句很美,条理清晰,景物特点鲜明,有感染力。但这文章真的不是他自己的文章。给高分吗?是纵容孩子做天下文章抄手吗?不给高分,就文章而言,我们该怎样和孩子解释?

    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可想而知,学生在复习作文的时候,一定是背诵了《桂林山水》来应付考试的。

    我非常悲哀地想,我不是在批卷,而是在给一位文学名家的名篇赋分。学生本是通过名家的文章来学习写作,而他们却用名家的文章来应考,文章的乱伦,绝对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命中的最大悲哀。

    多年来,岁月流沙,时光风过。每每拿起孩子们的习作,我都不敢忘却那令人尴尬的一幕。我清楚地记得,那年考试的前一天,我们这里真的降了一场很大的雪,因为雪美,我当时还写了一首诗:

    晨雪

    白絮含香悄来临,飘过长街雪一痕。

    几树柔枝更玉体,两行浅印出家门。

    风助柳丝梢抚琴,日暖寒烟望五津。

    短草幽处流瀚海,野径扶堤掩花深。

    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孩子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写出一篇雪景的文章,可是事情的结果却偏偏是这样的令人疚痛。学生背文应考已是通病,不会选材已是顽症。好多年前,曾经有位家长跟我谈过,他的孩子一个作文材料从小学一直用到高中,只要是写人的文章,他就写自己生病时妈妈如何照顾他。一份材料用了十几年,自己居然不厌倦,用得得心应手。这又是一次惶恐。追根溯源,习作中的顽疾都是平时孩子写作时的乱序造成的,学生在写作之前,不去观察,没有积累,不去寻找生活的生动细节,而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拿着笔在稿纸上漫无目的地游走,学生编造说假话、说空话,学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时间到生活中去赏析与感悟。

    鲁迅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艺术的本源,没有生活依据的文章,再美也是“海市蜃楼”,经不起阳光的洗礼。面有生活的文章,才能根植于本土,枝繁叶茂。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当代“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在他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与教学法》中指出:“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强调: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细想,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在生活中应运而生,先有生活,后有文学作品;一切戏剧作品,也是先有生活,后有艺术。画家通过写生,才能还山河的本身秀美。演员要体验生活,才能把人物塑造得鲜明形象。莫言的《蛙》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是他的作品中再现了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在那样的年代,曾经有那样的一群人,过着那样的难以想象的生活。是生活的本真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

    真的,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

    在写作中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刺、少“规矩”,任一名普通小学生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最好的习作指导。其实“朴实无华”才是更“有华”。

    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习作,回归生活之本,语文教育才会不“失真”、不“丢本”,我们的孩子才不会在文章中寻找文章,而是用生活来创造更具特色的文章。

    小学生的习作,将去往生活,她的生命常青的归宿是生活的本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作,呼唤回归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zc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