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像一个旧时代的文人。他蓬松、蜷曲的黑色齐肩短发,白色衬衣,破旧的蓝色牛仔裤松松垮垮地穿在身上。你能轻易预见,他就是那个在热闹的人群中随性地夹着一本书,只让你瞥见一眼,就匆忙消失在街角转口处的沧桑男子。
颓唐、散漫的气质吸引了我,我仿佛掉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但是却觉得舒适而又有安全感。有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同他相似的人类。
《十三邀》截图,构图很有电影的感觉第一次知道许知远这个人是2016年底。那时候腾讯首页在推《十三邀》第一季第十三期,他和白先勇先生的采访。我点了进去,冷静、有深度、眼界深远的对话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之后,我马不停蹄地看完了他和李安、张楚、俞飞鸿、姚晨、叶准、贾樟柯、蔡澜、冯小刚、罗振宇以及二次元的对话。
我渐渐发现,他把每个人都放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来进行探索。时代对被采访者的成长、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采访的内容里边大的主题方向无非就是这些。
他极其迷恋外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自我是怎样在时代的变化下存在或者是改变。无论是在他的电台、节目采访还是文字里,你都能看到这些话题像永恒的背景色一直伴随着许知远。
早在《十三邀》之前,我就一直在看贾科长的电影。从15年极具争议的《山河故人》到《三峡好人》、《小武》、《站台》、《小山回家》、《天注定》。他的每部电影都混入了时代的元素,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时代的变化影响的、不同时代背景下各色人物的生存状况又是什么样子。他的电影都能带观众回到过去,回到值得被铭记的历史时刻,去直面现实苦难。
许知远承认自己有受到贾樟柯先生电影的影响,使他对时代这个命题产生了巨大的迷恋。
而如果要探讨时代这个大的命题对人的影响,人们往往需要放开思维,不局限于当时当地,缥缈的情思放飞得越远,往往越具有诗意。再加上探讨的氛围大多是失意的、悲剧性的(悲剧是最具文学性价值的),所以诗意便越发浓厚。
时代加上诗意这两个词汇或许就是我迷恋贾樟柯和许知远的原因。他们自身应该也是一样对这两个词汇着迷。
还有一个不得不讲的是《十三邀》这个节目的片头。
这个片头很好地反映了《十三邀》这个节目采访的调性。多个好似无关的片段剪辑在一起,但是每个片段都是城市一隅的映照,有吵闹的人群声和许知远自己的身影在到处穿梭,时而出现。这就像他最喜欢的书之一《光荣与梦想》一样,许知远曾经惊叹:“天哪,他竟然能将避孕套的销量与大萧条扯在一起。”
《光荣与梦想》是一本社会纪实作品,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从历史学家和记者的角度写下了这本书。书中有大量的对时代细节的叙述。他能将很多毫不相关的细节描述写在一起,并让读者找出它们内在的相关性。这本书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国内记者的写作手法。
或许这也是节目片头的一个灵感来源。
说这么多,其实也是为了从许知远喜欢的电影、书籍或者是作家里边找到他个人成长的印记和对今日的他的追溯。
《十三邀》这个节目在17年9月份引起了巨大争议,许知远这个人也被卷入了风口旋涡。对于许知远的批评无非就是说他猥琐、油腻,网民是如此容易因为如此肤浅的外貌因素引起高潮,而一味地拿他采访俞飞鸿那一期来鞭挞他(且不说鞭挞的事实是否属实)。各大没有底线的自媒体大号以此换取巨大的流量。也难怪许知远好友会说,“引起的不知讨论水平高低的争议”。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到我国人民的批评手段之低级。
我觉得许知远一直想要寻找一个答案,《十三邀》这个节目或许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所做的切实的行动。他想要知道他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与这个时代的关系,而他后续节目的推出,比如:音频节目《单读》第二季,可以窥见他似乎对这个时代有了一丝妥协。
许知远的行动其实也是现有的还在坚持着的执拗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参考标向。
即使是一个唐·吉诃德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唐·吉诃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