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月前一直鼓励我做《一个人的电影院》的程总推荐了《柯莱特》,我在几个视频网站上都没有搜到完整版,感到非常遗憾,程总说他是在飞机上看到的。果然,我昨天从深圳到北京的航班上看到了这部影片,而且排在“欧美电影”的第一部,不免有几分欣喜。
01
凯拉·奈特莉扮演的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非常惊艳,留着长辫子的乡下姑娘眉目之间并没有半点土气或愚钝,而是灵气外泄。
这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最能滋养人的灵性,尤其是对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少女,花鸟、昆虫、河流、青草,甚至狡黠的蛇都能赋予她们无限的遐想与对生命遥远的渴望。
这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乡下姑娘,而是一个有见识的父母生下的女儿,也正因为他们的见识和对女儿更高的期望将她许配给了巴黎著名作家与出版商威利,她甚至有胆量与见多识广的威利在谷仓里幽会。
和所有爱做梦的女孩一样,柯莱特都相信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她的白马王子。虽然知道威利身边不乏女人,但她相信既然威利舍近求远娶了她,就是对她情有独钟。
当有人调侃曾经的钻石王老五威利“疯狂的日子结束了”时,她非常自信地回敬:“恰恰相反,疯狂只是刚刚开始”。
不错,他们的疯狂只是刚刚开始,不过,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爱情的疯狂,而是彼此错位的疯狂:
他第一次带她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就被他冷落,并与一些世俗的女人眉目传情或夸夸其谈;
他们在一起他总是称自己状态不佳,而她却发现他竟然与妓女寻欢;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而是一个找人代写的“冒牌货”,他其实是经营了一个“枪手工厂”,“生产”出署名“威利”的文章和小说。
《柯莱特》02
柯莱特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尽管她感觉到“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适应婚姻生活”的经验。
母亲的话几乎让所有的观众奇:“没人可以夺去你的自我,没有人。除了你自己,谁都不要相信。”母亲告诉她:“更好的方法,是让婚姻适应你。”
《柯莱特》生活中,更多的经验是让女人“忍耐”,让女人为家庭付出,几乎所有“伟大”的女性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获得赞誉和尊敬,弄得如果女人不为别人活生命就显得太苍白与自私。
还有很多的女人只要把身体给了男人就等这个男人为自己“负责”,她们愿意等待男人良知的发现或为了某种交换来给自己一个“交代”,有的女人一等就是一辈子。殊不知,等待别人对你负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尊重自己生命的母亲才有了后来惊世骇俗的柯莱特吧。
03
但柯莱特是爱威利的,在他的劝说下,她跟他回到了巴黎,并非他一句“你对我的意义,整个巴黎女人全加起来也比不上”的甜言蜜语,他们之间用交换来实现新的平衡:
《柯莱特》她不再要求威利行为上的忠诚,她只要求他对她坦诚,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了解威利的生活,并以自己独立的身份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当做威利的附属品。
在柯莱特发现了自己受女人吸引后,威利也给予了柯莱特和同性情人交往的自由,甚至和她共享同一个情人;
他们之间的交换还包括她用自己的故事进行写作来获取更加安定的生活;并以期通过他们的滥情激发她的写作激情,这分明也是一个交换,是企图用她的享乐和感受来换取写作卖座的素材;
《柯莱特》用她写书的稿费换取她清净的别墅,实际上是将她关在房间里更加安静地写作;
他让她将长发剪成克罗蒂娜的短发,用各种商业广告让她出尽风头并以此换取他对《克罗蒂娜》的署名权;
用她允许与好友兼同性恋情人米茜交往换取他与比自己小23岁的膜拜者的恋情;
他甚至将她写的小说《克罗蒂娜》的版权廉价卖给了一个出版商……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交换中,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情却消失殆尽。
04
前天重温《廊桥遗梦》依然唏嘘不已,佛朗西斯卡与罗伯特“这样确切的爱情”虽然“一生只会有一次”,无论多么绝无仅有,总是让人充满了希望,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无论多么少,但只要有人们就会期待落到自己头上。
因为我们从电影中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情,那份由人的生命深处迸发出来的情不自禁的爱恋与我们内心的渴望如此相似!
而看了《柯莱特》真的对爱情会产生绝望感,再多的名利,没有爱情生命是何等地让人沮丧!
突然想起裴多菲那首背了无数次都没有情景关联的诗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命之中比爱情更可贵的是自由,而柯莱特从威利这里交换来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她没有自己撰写小说的署名权,甚至连版权也被随意处置。更重要的是,那些书中的内容实际就是她自己的命运:
“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想法,所有的一切”,于是,她意识到“当我想起独处的那些时刻,我成了你的奴隶,机械一般地大量生产能够取悦你的东西,你知道我一定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署名权被剥夺就如同她的生命被剥夺:她看见他“成功”后被人抛起来庆贺;她看见他被无数的读者慕名前来签名;他享受着“克罗蒂娜”带来的无限荣耀。她看见他的虚伪正在将“克罗蒂娜”杀死。
《柯莱特》她需要以她自己的记忆去修复那些往日的珍藏:“这些灌木经过的时候树枝恶意地划过你的脸,那里充满了阳光、草莓、还有整个峡谷的百合花和蛇,我的眼神在丛林深处迷失了,迷失在绿色神秘的日光中,这平静如此美妙,还有一点紧张,孤独与模糊的黑暗交织在一起……”,这些真切的回忆都是她生命中的真实,不可能属于别人,威利只会杀死“克罗蒂娜”。
于是她需要独立,需要还原真实,还原她自己,还原并复活克罗蒂娜:“我是克罗蒂娜,也是柯莱特。你杀死了克罗蒂娜,现在我只是柯莱特。你不仅自私而且愚蠢。”
有一种觉悟是自己被剥夺时的伤痛:“你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我。”有一种反抗是不再接受你理由:“你以为单纯地说一句,我是男人,男人都这样。就能抹去我的伤痛吗?”
“是你塑造了现在的我,我已经长大了,我比克罗蒂娜更强大。”她既然有能力去刻画一个有意识有思想的克罗蒂娜,她的自主性就一定会长大。
《柯莱特》05
她开始索要属于她的“克罗蒂娜”,她学习舞蹈,并亲自扮演“克罗蒂娜”,她最终离开了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家,也是法国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周,我跟一个闺蜜回顾她的成长经历:她本来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在进入城市圈层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大学期间她在北京遇到了美好的爱情,一个作家爱上了她,对她如视珍宝。
她开始筹划自己的美好人生,她想象着自己如何服侍好丈夫,然后想象着丈夫写作,她便像一只猫一样躺在丈夫的脚边读书。
然而,她的丈夫始终没有给她足够的尊重和安全感,而是经常独自出去应酬,将她冷落在家里,而且她娘家经济困难他从来不闻不问。
她开始偷偷寻求与往日同学的联系,35岁又读了研究生,并且战战兢兢地应聘了一份工作,她成为一名投行人员,但出意料的是,她的业绩非常好。不过她需要照顾丈夫的感受,无论出差多么辛苦她总要在周末赶回来给丈夫做饭收拾房间。
在外面她已经是才华初露,但回到家里她依然是那个温顺的乖乖的家猫一样的妻子。
终于在一个提前回家的下午发现了作家的不轨行为,她也因此离开了这个她守了十多年的家,并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她说她离开时一句话没说,只放了一封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在他的书桌上。
后来她的公司成为了一家非常有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她成为商家叱诧风云的女魔头。我们调侃可以策划一部动画片《猫科动物》,讲一只家猫变成野猫然后变成一只老虎的故事。
今天看到柯莱特的命运何其相似:一个有灵性的女人,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一旦自己得不到现成的“食物”,就会变成一只自己捕食的“野猫”,一旦放归山野就会变成一只“老虎”。
柯莱特从一个完全服从于威利的工具,变成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舞蹈家和演员,再到自己署名的甚至是影响一个时代的法国作家,我们看到一个挣脱束缚的女性有多大的能量。
我们经历人世间的苦难与辉煌,一生为财富而追逐,而比财富更可贵的荣誉,比荣誉更美好的爱情,比爱情更恒久的是人类璀璨的思想。
自柯莱特这段从被控制到发挥自主性的时间已经过去100多年,但至今还有太多女性被置于各种交换与控制之中,为了安宁的生活而隐忍、付出、“伟大”,她们宁愿为了这些放弃独立的思想,放弃被尊重,放弃自主性。
柯莱特是一个挣脱了束缚的灵魂,她用自己传奇的人生创造了具有让人深思的作品。而在束缚与绽放之间仅仅隔着对女性的自我觉悟。
由沃什·韦斯特摩兰导演,凯拉·奈特莉、多米尼克·威斯特、丹妮斯·高夫等主演《柯莱特》讲述法国女作家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第一次婚姻的经历,这也是她的性格形成的过程。
《柯莱特》06
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1873年出生于法国乡村一个军人家庭,20岁嫁给比她大14岁的巴黎音乐出版商亨利·戈蒂埃·维拉尔(维里)。
她一生有过几个情人,包括同性恋情人,三次婚姻,维里是她的第一人丈夫,他发掘了她的才能也毁灭了她对他的爱情,她成长为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时尚达人:
哑剧演员、作家,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她是美好年代的传奇人物和非议人物, 也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她的著作翻译成各国文字, 在各国被阅读, 柯莱特一人千面, 科莱特爱意浓浓, ‘既自由, 又受束缚’, 她在有生之年受到大众的欢迎, 也为文学界所承认。”
在她1954年逝世五十年后的今天, 她的生活和她的作品依然动人心弦, 人们不断重新发现她的作品的深度和现代性。
最初写成的四本《克罗蒂娜》系列上以她的丈夫的名字署名(1900年至1903年):亨利·戈蒂埃·维拉尔(威利)。
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她擅长写爱情小说,1944年的《琪琪》是其最知名的作品,1958年被好莱坞改编成歌舞片《金粉世界》,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她的另一部小说《谢莉》(Chéri)在2009年也被史蒂芬·弗瑞尔斯(Stephen Frears)改编成电影,由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