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智慧”

作者: 陈蕾FZ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4:30 被阅读233次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手机屏幕里的讲座

这是一篇很想写、但却想了两三天才写下的文字。因为这次团购“黄爱华小学数学精英教师培养四阶课程(成都秋季)”在线培训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听王绪溢博士的讲座《智慧教室与创新教学》。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听过或者已阅读过文字版,但在有了常态化实践之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新思考。

1.看见数据,思考决策

转自王绪溢博士简书文章《同侪教学法》

“最好的问题,答对率应该介于30%-70%。”当答对率超过70%时,表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掌握,无需再花过多时间停留,没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答对率低于30%,则表示大多数学生都不太会,因此无法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只有介于30%-70%之间的问题,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并最终实现掌握。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判断与选择。这需要倚靠教师长期积累的经验,确认哪些具有认知冲突或迷思陷阱的问题。但经验是很主观的东西,有时候可能会判断错误。在这次讲座里,王博士提到:“老师们可以在下课后再看一看今天数据,想想今天的决策对吗?还有没更好的做法?”是的,当我们的课堂产生大量数据时,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做出的决策未必都是准确而有效的,这时课后反思就变得异常重要。信息技术只是让我们在当下立刻看到了数据,但什么时候需要开启小组讨论?什么时候需要教师提供支架?什么时候需要全班讨论?什么时候需要看到少数人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二次作答?……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做决策的经验。

而我今天还想到的是,这些数据不仅是提供我们当下决策的依据,其实也是为我们提供可靠积累的保证。因为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就很容易地可以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类,为下一次再次抵达这个知识环节做好准备。这样一来,课堂的时间就会被更合理地利用起来,那些“一看就会、一选就对”的问题就可以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能激发学生思考、对话与讨论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2.建立模式,科学教学

说实话,长久以来,我都觉得所谓的“模式”是为了总结而总结出来的东西。它通常都只存在于公开课介绍,或是论文的写作里。

还记得2016年参加台湾智慧课堂创新奖比赛的时候,我很讶异他们的评选是运用说课的方式来进行,而且需要讲“模式”。就那几句话,我也不知道磕磕碰碰自己录了多少回,感觉比开一节课还要难得多。最重要的是,我并不觉得总结出“模式”有多必要。

小组创作研讨模式

王博士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你习惯的教学套路。……模式是有力量的,能从感性化的教学去到理性化的教学,这也是教学科学化的部分。”比如:语文课上的“小组创作研讨模式”——范例→分组研讨→创作作品→汇整展示→全班讨论修改→互评→总结,是完全可以简单地修改与调整,而后被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课堂学习中去的。“模式”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可复制,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会不断完善。我的课堂也一定有我自己的习惯与风格,虽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想法,但总归还是有“模式”的,需要去凝练与总结。而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出发,我们在建构模式的时候,不仅要有教学模式,更应该思考的是学习模式。

3.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在讲座里,王博士说道:“养成创造力(创意思维)的4P方法,分别是“Project(项目)”、“Passion(热情)”、“Peers(同侪)”与“Play(游戏)”。我们之前的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探究的问题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解决问题。而项目式学习,也是让学生去解决一个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带来的。从这角度来看,这不正与高中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吗?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21世纪年轻人最重要的关键能力,是解决重要问题、问出好问题、创造有趣的作品、可以和同侪相互合作的能力。因此,一节好课,应该会让学生们始终保持热情,围绕着“关键问题”与同伴们一起去探讨,去寻找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做教室中心那个“强势”的人,而把舞台让出来,让学生们在团队学习中去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然而,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团队讨论中呢?这的确是一直困扰我自己的问题。思考之后,我觉得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任务或好问题。学生不想参与的一种可能,是问题太没意思,所以没兴趣、不想参加。另一种可能,是任务或问题太大,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所以只能围观。其次,必须要有讨论规则。我们常常都是说“现在,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可是讨论的“发言顺序”、“平均时长”、“表达方式”、“结果呈现”等都没有很清晰地教给学生,所以讨论就变成表面上走过场的活动,只是少数人的主场。最后,必须要让每个人都能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当随机挑选任意的学生来汇报时,我们就是引导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在学生汇报时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更应该呈现小组的观点、小组里其他同学的观点。

其实,好的教学没有捷径,也没有终点。王博士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打破学习的平衡,创造新状态,去激发学生的新思考。而我觉得,成长就是突破舒适区,去尝试、去创造。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去反思、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某些学科能力,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相关文章

  • 教室里的“智慧”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这是一篇很想写、但却想了两三天才写下的文字。因为这次团购“黄爱华小学数学精英教师培养四阶课程(...

  • 父母“教”的智慧

    知汇乐家庭教育研究院今日分享 孩子并不是被父母"教"出来的,父母也很难懂得如何有效地"教"孩子长大。父母要放下"我...

  • 弘法当与时教相应

    时教相应,教赴时机,与时俱进,是佛陀给佛弟子的智慧,是净土宗祖师给净土行人的智慧。 弘扬弥陀救度之法,当与时教相应...

  • 困在教室里的教培老师

    文 |八月哥 今天本来想鸽了的。 毕竟周末,郑州所有学科培训都关了门。 连职业培训也停了(当然,是疫情原因)。 大...

  • 【哲学生活景观-22】一种具象的哲学智慧

    智慧,不是知识。 哲学智慧,就更不是知识了。所以,智慧是不能由他人“教的”,只能个人“觉悟”。 为什么说“智慧”“...

  • 【智慧的教科書】

    我的啟蒙读本 我的疯狂买书习惯开始得比较晚(不敢说是疯狂阅读习惯,因为本人买书比读书的速率实在高出很多),大概是出...

  • 下篇:引爆销售人员狼性战斗力的三大制度

    知识是死的,唯有智慧才是活的一流的老师教智慧二流的老师教知识三流的老师教公式 亲爱的总裁: 你好,我是孙大狮。 今...

  • 云书包公司携手平安智慧城市、广东智教创联共建智慧教育

    近日云书包公司携手平安智慧城市、广东智教创联共建智慧教育,同期在广东省惠州市与平安智慧城市、广东智教创联合作,充分...

  • 生命教育课堂为何而“教”

    2020.4.12 “亲近真理:为掌握而教 启迪智慧:为创造力而教 润泽生...

  • 在玩儿中学,不教而教的智慧

    自从上完道本教育的《父母之道系列课程》以后,我发现了自己的好为人师和自以为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在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室里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lv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