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869/36e7f5c58148a11e.jpg)
这是一篇很想写、但却想了两三天才写下的文字。因为这次团购“黄爱华小学数学精英教师培养四阶课程(成都秋季)”在线培训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听王绪溢博士的讲座《智慧教室与创新教学》。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听过或者已阅读过文字版,但在有了常态化实践之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新思考。
1.看见数据,思考决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869/f70542070e9a04ff.jpg)
“最好的问题,答对率应该介于30%-70%。”当答对率超过70%时,表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掌握,无需再花过多时间停留,没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答对率低于30%,则表示大多数学生都不太会,因此无法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只有介于30%-70%之间的问题,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并最终实现掌握。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判断与选择。这需要倚靠教师长期积累的经验,确认哪些具有认知冲突或迷思陷阱的问题。但经验是很主观的东西,有时候可能会判断错误。在这次讲座里,王博士提到:“老师们可以在下课后再看一看今天数据,想想今天的决策对吗?还有没更好的做法?”是的,当我们的课堂产生大量数据时,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做出的决策未必都是准确而有效的,这时课后反思就变得异常重要。信息技术只是让我们在当下立刻看到了数据,但什么时候需要开启小组讨论?什么时候需要教师提供支架?什么时候需要全班讨论?什么时候需要看到少数人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二次作答?……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做决策的经验。
而我今天还想到的是,这些数据不仅是提供我们当下决策的依据,其实也是为我们提供可靠积累的保证。因为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就很容易地可以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类,为下一次再次抵达这个知识环节做好准备。这样一来,课堂的时间就会被更合理地利用起来,那些“一看就会、一选就对”的问题就可以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能激发学生思考、对话与讨论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2.建立模式,科学教学
说实话,长久以来,我都觉得所谓的“模式”是为了总结而总结出来的东西。它通常都只存在于公开课介绍,或是论文的写作里。
还记得2016年参加台湾智慧课堂创新奖比赛的时候,我很讶异他们的评选是运用说课的方式来进行,而且需要讲“模式”。就那几句话,我也不知道磕磕碰碰自己录了多少回,感觉比开一节课还要难得多。最重要的是,我并不觉得总结出“模式”有多必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869/cf075cc6595c29ab.jpg)
王博士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你习惯的教学套路。……模式是有力量的,能从感性化的教学去到理性化的教学,这也是教学科学化的部分。”比如:语文课上的“小组创作研讨模式”——范例→分组研讨→创作作品→汇整展示→全班讨论修改→互评→总结,是完全可以简单地修改与调整,而后被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课堂学习中去的。“模式”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可复制,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会不断完善。我的课堂也一定有我自己的习惯与风格,虽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想法,但总归还是有“模式”的,需要去凝练与总结。而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出发,我们在建构模式的时候,不仅要有教学模式,更应该思考的是学习模式。
3.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在讲座里,王博士说道:“养成创造力(创意思维)的4P方法,分别是“Project(项目)”、“Passion(热情)”、“Peers(同侪)”与“Play(游戏)”。我们之前的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探究的问题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解决问题。而项目式学习,也是让学生去解决一个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带来的。从这角度来看,这不正与高中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吗?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21世纪年轻人最重要的关键能力,是解决重要问题、问出好问题、创造有趣的作品、可以和同侪相互合作的能力。因此,一节好课,应该会让学生们始终保持热情,围绕着“关键问题”与同伴们一起去探讨,去寻找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做教室中心那个“强势”的人,而把舞台让出来,让学生们在团队学习中去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然而,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团队讨论中呢?这的确是一直困扰我自己的问题。思考之后,我觉得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任务或好问题。学生不想参与的一种可能,是问题太没意思,所以没兴趣、不想参加。另一种可能,是任务或问题太大,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所以只能围观。其次,必须要有讨论规则。我们常常都是说“现在,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可是讨论的“发言顺序”、“平均时长”、“表达方式”、“结果呈现”等都没有很清晰地教给学生,所以讨论就变成表面上走过场的活动,只是少数人的主场。最后,必须要让每个人都能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当随机挑选任意的学生来汇报时,我们就是引导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在学生汇报时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更应该呈现小组的观点、小组里其他同学的观点。
其实,好的教学没有捷径,也没有终点。王博士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打破学习的平衡,创造新状态,去激发学生的新思考。而我觉得,成长就是突破舒适区,去尝试、去创造。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去反思、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某些学科能力,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