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

作者: 言西小熊 | 来源:发表于2016-04-30 21:05 被阅读316次
    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

    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是每个家庭教育的追求。但究竟应从何下手呢?大学又能够提供什么呢?以人文为中心、由敬业的教授主导的小班教学,就是博雅教育。

    简单来讲,博雅教育追求的是学识本身,即一种纯净的求学理念,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

    一、博雅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大学毕业之后,没有人在乎你认识康德、尼采。但是,通过学习、了解这些人类历史的巨人,精读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每天被迫思考人类历史最难的问题,也就掌握了最有效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文学家惠特曼在著作《民主的前景》宣称,“牧师离场,神圣的学者降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宗教信仰向人文艺术的过渡。故事主人公放弃天主教会,投身于文学,他“把每日平凡的生活经历转变成永恒发光的生命”,即永不腐朽的艺术作品。

    那么艺术凭借什么通向真理?艺术要求我们花大量时间努力观察现象,并花更多的时间和力气去表达。作画之前,观察绘画的对象,几乎要看透它,胸有成竹后才可动笔。比如,一杯水,常人认为只是解渴的工具,一扫而过。艺术家则观察杯身的指印、水面凹凸部分的光泽,杯子投射的影子。

    文学世界里,读者的观察不仅有物质世界,还有人类心理和社会心理。小说家向读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面貌:斤斤计较、麻木不仁、单相思等等,那不是道德提倡的心理状态。因为现实生活里,大家沉浸在政治口号,它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因为真相往往令人难以承受,我们会自欺欺人。

    正如卡夫卡所说“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结冰的内心海洋,开一条道路”。

    对待文学,约翰.拉斯金比卡夫卡更有独到之处:

    我越来越深信,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最伟大的事业,就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上百人的会议中,也许只有一个人会思考;上千人的会议中,也许只有一个人会洞察。洞察是把诗歌、预言、宗教三者合为一体。

    二、博雅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知识表达的是内心之外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人文知识表达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会。

    科学工作者往往通过最客观的语言,因此数据是他们习惯的语言,艺术工作者讲述个人经历一再引起他人的共鸣。人文知识不存在方程式或者定律,它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它无法被证明,无法被量化,无法被复制。我们只能读人文知识,无法计量人文知识。在欣赏一首诗、一件雕塑品或一段音乐时,我们关心的不是它的大小,它的流行程度,它的材质,而是它的意义。

    “这就是我”,这种欢呼就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人也在我们身上看到他们本身。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讲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带我们去了远方,又让我们感觉是回到了家里。

    三、博雅教育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博雅教育真的能改变你的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我而言,先辈们给我无穷的智慧:但丁告诉我爱和恨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福斯特告诉我,开放式心态掩盖的是虚荣与无知。玛丽.盖茨告诉我,灵魂在肉体中如何体现。

    我不确定这些人是否能决定我做的种种决策,但他们深深地铸成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

    看到过去,我们终于明白,从小接受的人生真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世界上具有时代的烙印,在空间上具有局限性。既然现在不同于过去,那么未来也不同于现在。要成为一位领导者,过去就是最合适的开端。

    正如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说:“我们需要一些人接受博雅教育,我们也需要另外一部分人,甚至更多的人放弃接受博雅教育的权利,参与具体的劳动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mk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