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又称“博雅教育”,它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直译过来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艺术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原意是一种“适合自由人”的教育。
顾名思义,它所教授的,是“自由的艺术”。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课程包括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等等。其教育目的是要教会人如何独立地思考,如何准确地表达,如何理性地辩论,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宽容和妥协……
古希腊人认为,作为一个自由人,只有接受了这种“自由教育”,才真正有资格以自由人的身份,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和活动。
当我们试图把这种教育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尴尬出现了:中国文化里没有类似的概念。
中国人讲究严格的秩序和等级,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上一级对下一级的绝对权威,讲究下一级对上一级的驯顺服从。而至于“自由的艺术”,那是个什么鬼?——独立思考是不需要的,表达自我是不需要的,平等的争论更是不需要的。
中国人崇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把他视为教育者的典范。
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始终是以一个“上师”和“学成者”的身份出现的,他高居于学生之上,向学生传授“不容置疑”的知识。总体来说,他对自己的知识是缺乏反思的,因为他永远都对,他知道所有需要知道的知识,而他所不知道的就是不需要知道的。
这种独断体现在他和学生的对话中,就是他们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
学生的提问不过是一个由头,为了引出孔子的教诲,而教诲的方式就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孔子不会进一步阐述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思考的过程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不欢迎学生的追问和讨论,更不允许学生的质疑和辩驳,他只希望学生能诚心地接受他的教诲。
在这种“我说、你听”的教育下,若有人违背老师的意图,表达自己的独立看法,那就会被视为异端。而当所有人都匍匐在地、仰望“先师”的时候,敢问,谁还能超越“先师”的思想呢?难怪两千年的中国文化,都在孔子的教诲下原地打转。
正因为中国文化里没有类似的概念,如果把“Liberal Education”直译为“自由教育”或“自由艺术教育”,那么,大多数中国人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于是,不同的翻译者尝试着把它译为“人文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等不同的词。
然而,这些词又因为中文字面上的意思,而引发了许多对“Liberal Education”的误解。
一种翻译:“人文教育”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精神关怀。其涵义主要是: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维护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
不难发现,“人文”一词与“Liberal Education”追求独立思想的内涵是很接近的。所以,我也更愿意把它翻译为“人文教育”。正如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所说:
“人文教育是为了成就完美的士,使人真正优秀起来的那种教育。人文教育在不断提醒人自己,人是优秀的,人是伟大的。”
只是,在大众语境中,人们常常把“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相混淆,误以为人文教育就是文科的教育。这是对人文教育的一种误解。
另一种翻译:“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另一种翻译。它表达出了人文教育追求广博和高雅的精神,透露出人文教育着力于培养“有文化的人”的教育目的。
但中文里的“博”、“雅”二字,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比如:一听到“博”,就联想到学习各个学科的广博知识;一听到“雅”,就联想到学习琴棋书画之类的高雅技艺。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另一种误解。
人文教育不等于“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有时候也被翻译成“通识教育”。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又一种误解。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Liberal Education”,另一个是“General Education”。
通识教育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环境科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外语,等等。
而人文教育则是为了增长人的智识和训练人的思维,它的重点不是传授专门领域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的教育,使人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人文教育不是“国学”,也不是“古典学”
“国学”是一个模糊、宽泛的概念,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人误以为人文教育就是“国学教育”,这属于门外汉式的误解。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和人文教育背道而驰的。人文教育可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阅读素材,但其内核在于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进行旧式的灌输和记诵。
同样,人文教育也不是“古典学”。古典学是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经典。现代西方的人文教育常常会选择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作为阅读材料,但这并不表示人文教育就等于古典学。
因为,人文教育的阅读素材并不局限于古典时期,它可以选取那之后的许多经典作品。而中国人的人文教育,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更多素材,只要它坚持批判性思考的内核。
说清了“人文教育不是什么”,“人文教育是什么”也就变得清晰起来。
人文教育是一种关注于人的智识增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教育。它所着力塑造的,不是“有知识的人”,而是“有智慧的人”、“有文化的人”。
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增强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经典阅读、讨论和写作。
它不要求学生和老师统一观点,而是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增强自我的判断力。
在中文语境中,与人文教育的理念最相契合的,莫过于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一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然后,他再加一句:要多思考——这样就是“鼓励思考”了吗?
论语里的话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判断,表明孔子的态度,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等。
另一类是教训,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说。反正这才是正确的,你照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