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成长励志心情随笔
日更第18天:《金庸传》听后感(上)

日更第18天:《金庸传》听后感(上)

作者: 美丽蒙恩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19:41 被阅读146次

            沐春风,惹一身红尘;望秋月,化半缕轻烟。顾盼间乾坤倒转,一霎时沧海桑田。方晓,弹指红颜老,刹那芳华逝。

                                  ——《射雕英雄传》

          这是所有受造之人的人生写照。与其说是金庸先生在“看破”红尘,不如说是我们在看过世事变迁后的通透!如今人去无形,但侠骨柔情流芳后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话说在人杰地灵的浙江海宁,曾经有一位自身散发着光芒的文学宗师——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在家排行老二!生于1924年3月10日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的查家。

    日更第18天:《金庸传》听后感(上)

                        家世背景

          查家被称为“海宁第一望族”,自明清以来,便是名副其实的官宦家族。清康熙年间,查氏家族更是进入到鼎盛时期,享有“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誉。更了不起的是,康熙皇帝曾亲笔御赐给查家一幅楹联,上面写道:“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海宁查家的尊荣名望,一时之间达到了顶峰。

            然而,久盛必衰是天地间永恒的规律。雍正年间的几次文字狱,使得查家在数次惊魂甫定之后,逐渐打消了入仕的积极性,进而弃政从文,成了彻彻底底的书香门第。

            “查氏藏书” 在浙江一带,自然是人尽皆知。对于他来说,家族就是一片广阔的书海,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其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典籍。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文学积淀也越来越深厚。这也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的金庸

          他的童年遇上了乱世,但乱世却没有侵蚀他的乐趣,从这点看来,他无疑是幸运且幸福的。

            1931年,7岁的查良镛被送到村口巷里的十七学堂上学。后又转入了袁花镇的龙山小学堂,在小学五年级时,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启蒙老师——陈未冬。这是一个极具文人精神的老师,他在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对查良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次,陈末冬着手准备一期校刊,正在发愁没有合适的人选,突然想到了写作水平不错的查良镛。于是,他担负起了主编校刊的职责。这次创刊经历,不仅让他对国文的兴趣更近了一层,也让他对创办报纸产生了兴趣。这对他未来的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里不难看出他的少年时光大都与书待在一起,虽然书籍中的世界是缺少实践的,但书籍却使他的眼界不断开阔,知识所涉及之处不再仅仅是小小的袁花镇了,而是走出海宁,面向全国,甚至于开启了他与世界的沟通。阅读打开了他广阔的心灵,也使他的世界变得更有深度、宽度,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少年。     

          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童年生活,没有腐化他那颗求学之心。他驰骋书海、笑傲自得,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而随之而来的战乱流离,慈母的离世,国破家亡。在痛苦的经历中,他感受到了失去至亲的悲痛,体会到了民族危亡的国恨,更懂得了肩上的责任与“长大”的含义。即便如此,也没有动摇他对知识的渴求。无论身处何等境况,他依然持之以恒、一心向学。

                          少年金庸

        1938年9月,浙江省政府在碧湖开办了战时青年训练团正式开学,流亡的学生们终于有了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而这一年,他刚好步入初三。

        紧张的初三面临升学考试,有的同学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挤出来学习。目光敏锐、头脑灵活的他脑海中灵光乍现,他写了一本指导考试技巧的书(相当于现在的练习册),来告诉同学们如何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没多久,一本名为《献给投考初中者》的书便问世了。很快就收到了强烈的反响。第一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宣布告罄,而此书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这次意外的成功,凸显了他在“文字出版”上的才华,也为他日后创办《明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金庸

          1939年9月,查良镛在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涯。高中的校风较为自由开放,课外生活也较为丰富。为了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学校设有一些用于自由编写、可供发表的壁报专栏。在壁报上,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有着侠义之心的他凭借着一股年轻气盛的狂傲之气在大肆抒发情绪的同时,也为自己招致了灾祸,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

            1940年7月,他背负着轻狂所带来的苦果,离开了生活两年的碧湖,来到了石梁镇的衢州中学。这次,他因一个“狂”字而被迫转学,但并没有“因噎废食”,反而“愈挫愈勇”,在衢州中学继续发扬着“狂”的精神。他在一位同学与学校的训育主任发生了冲突。那主任仰仗自己老师的身份,蛮不讲理地谩骂眼前的学生。学生忍无可忍,抡起一个板凳砸向训育主任。这场“师生大战”使得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在高中的遭遇,一时之间,他对当前的训育制度充满了愤恨。于是,1941年9月4日,他再度出山,一篇名为《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文章在《笔垒》副刊横空出世。这篇用王国维“一事能狂便少年”引出主题的文章,以犀利独到的语言风格,把对训育制的不满,以及对人人惧怕的训育主任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文一出,不仅使得众同学欢欣鼓舞、拍案击节,也使得诸多老师仰天长叹,直言“后生可畏”。

                      “武侠”情开在少年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有些狂妄是应该的。这份狂气有力量、有气魄,那正是青春的热血,是少年的热情,是每个有梦想青年的血脉偾张。这就是充满了正义和热血,见到不平之事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的他内心的激昂,他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犀利而精彩。从不屈服于权贵,在正义面前向来大义凛然。然而,再狂的人于世事浮沉面前,也不得不弯腰低首、徒叹奈何……

          这也许才是他最终致力于武侠世界的诱因。他宽广的胸怀被正义的力量驱使;也许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才是他灵魂驰骋的疆场,才是他内心所向往的非黑即白的简单世界。也正是这份狂气、傲骨和不屑被困难极度的碾压,从而使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浪荡不羁的武侠形象;正是这份被压抑的正义使他得到了成长,笔下诞生出古灵精怪的秀外慧中的英雄侠女;也许正是这份狂气,才成就了他如今在文坛中经久不衰的至高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更第18天:《金庸传》听后感(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pz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