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心指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指色蕴,色蕴涵盖了地水火风,是我们的肉体,外面是皮肤,里面是肌肉、骨骼、血液、五脏六腑,以及它所产生的功能,这个功能包括我们生理的功能。它仅是无常的一种现象的展现,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仅是一种现象、因缘的和合。它不单指一个器世间,包括了身体、骨骼、肌肉、皮肤组织起来的一个功能也称为色蕴。
关于色蕴,先观察一下这个身体,皮肤、肌肉、骨骼、血液是常还是无常的?二十岁的皮肤和三十岁的皮肤,二十岁的身体和六十岁的身体,它所产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感受的那种受,它是常还是无常的?现在身体健康,各功能都齐全完好,但当缺胳膊少腿的时侯,苦不苦?大苦生!有顺心合意的就乐,不顺心如意的就苦。
既然是无常的现象,为什么有苦?为什么生苦呢?因为内在有执着,“我”的身体,“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因为有我,概念里面这是“我”的,那么当“我”很欢欣、难受的当下,有没有看清、尊重这份无常?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能,现在心不可得。”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它是无常的,无常的现象你抓不住;因为抓不住,所以不可得。谁抓谁就有苦,这个“抓”就是执取、染爱、执着。
身体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能量的消耗,必然会产生种种状况。除非专门研究、修炼这一块的。在这个肉体以外,是否还有个东西,难道它是你?这个东西,能离开你的五蕴而起作用么?比如,道家讲的阳神,它是离开你的五蕴而有的吗?还是五蕴本身就是它?当它产生的时候,只是说明你身心柔软了,经络都通了,心安宁了,就是德行具足。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通过色受想行识作用的,包括身体里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第七识、第八识、第九识、第十识、清净识、庵摩罗识等等。这些是不是识的分类?
世尊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
关于识的分类,如果第六识是无常,那第七识是常还是无常的?都是无常的。由此境界产生来了,只用在那里看戏,不会去抓取。那么有些境界,比如:有人见到佛了,证到空了,见到菩萨了,菩萨来加持了,实际上都是入了五阴十魔。这是修行至关重要的地方。
有“我”的概念就会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事实上,这个身体并不是我的,它只是一副工具,身体的经络固然要通,但熄灭内心的执着染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那么,多闻圣弟子对于“受”,感受的受;“想”,思想的想,认为受想是“我”的,是“我在受”、“我在想”吗?当然不会。
当烦恼来的时候,这些圣贤僧是清净的、离欲的。对他们而言,感受的受,受仅是受,不是我在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自己是很清晰、很明了的;苦受来了,自己的觉知能力、分辨能力是在的;苦受仅是苦受,还苦受的本来面目;乐受仅是乐受,还乐受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禅宗所讲的:“还我本来面目。”
对于凡夫而言,想的时候,想仅是想,不是我在想,这个概念很重要。想来的时候由它来,这是在干嘛?如同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着下面的红尘。当想来的时候,看着那个“想”,这个看就是观,观察的观。当看着“想”的时候,不会让思绪跟着那“想”跑。也就是说,想的时候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很自在的。所以《心经》第一句讲“观自在”,因为在看、在观。
我们的想若是能契入无常里,就会发现每个当下都在无常。如果每个当下都在无常,那么谁在那里执着、染爱。如果每个当下都在无常,还会在乎你对我错,你非我是,功德做大做小了吗?“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离我慢,顺得涅槃。”,无常想从哪里来?从五蕴、感受来。比如,我们现在耳朵在听,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不断地过来。每个当下,我的每一句话说完,你们都会有自己的概念、想法。那么,你们的每个当下,是在我的话音里面了,还是出了我的话音?
也就是说,我这些话音的生生灭灭,你们有没有观清楚,有没有随着我的声音,在那里生生灭灭的轮回,这就是保持一种觉知的状态。我在说仅是我说,你们在听仅是你们听,说与听之间可以如如不动的,这就是身心分离,旁观似的把自己跳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若是既在法义上的熏修,又在止观上的用功,这就是一心两用了。
感受的受也是一样的,苦受就还它一个苦,还苦受的本来面目。那么你在干嘛呢?你在看。不会因为苦受来了,你的心跟着苦受一起苦,跟着苦受一起烦恼。你可以不烦恼的,受仅是受。所以你是很自在、很洒脱、很悠游自得的。当你看的时间长了,观察的明白了,这就是照。就像手电筒一样,一束光过去,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们修行要的就是看,看到最后目光如炬,就和手电筒的功能一样。
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是在练功、拜佛、打坐、念佛的时候,也是在生活日常间。就在厨房,在背米的时候,在菜园,在大雄宝殿干活,于生活的每个当下,你都可以观、都可以照。也就是说,每个当下你都可以身心脱离:念头是念头,你是你;感受是感受,你是你。
有些人想的很多,对一件事情有很多想法。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都在那里想。每当睡不着觉得时候,恰恰是我们用功的时候,谁在那里睡不着觉?你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绪很多,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你去观察它、看着它,这个念头到底是怎么回事。佛经上讲:“生无有来处,灭无有去处;不实而生,生已俱灭。”你看看念头是怎么生的,有没有源头?是怎么灭的,有没有踪迹?“不实而生”,它是空的、虚幻的,仅是一现象。是故,谁执着谁有苦。
我们必须把无常法落实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是无常变异的,是不是苦的。在自己的执着所带来的苦受里面去生起对它的厌离之心。当对它生厌了,就不喜欢了。不喜欢自然就远离,远离就离欲,离欲故解脱。也就是说,当你对色、受、想、行、识都用无常法去观察以后,它是它,你是你;受是受,你是你;你就身心分离了。长期这样下去,你会对你的身体产生厌离。对你的感受——不管是苦受还是乐受,产生厌离、厌恶;对你的想——思想,会产生一种厌离。
特别说明一下,厌离,是厌离我们现在的身体吗?相貌吗?厌离这个色身和精神吗?身心分离,分离的是什么?厌,是厌“我”、“我的”,是对自己内心这份执取、执着而产生厌恶。而且,这份厌恶要通过生命的流转,在生活的流动中去检验我、我的,这份执着没必要、没价值,由此而生的厌。由厌产生离,厌离以后,你就慢慢地离开了由于五蕴和合这种功能所产生的贪、嗔、痴、慢、疑。我们身心的色、受、想、行、识起了作用以后,它里面有什么?有贪嗔痴慢疑,有执着、有染爱。因为执着染爱才导致生死轮回。我们都被当下感受的受给欺骗了,合我们心的就会高兴,不合我们心的就很郁闷。如果真的离开了这个染爱执着,就会发现无休止的生死轮回已经结束了。这就是“自知不受后有”。而且活着的时候,会很清楚地知道,我对这个生命是没有执著了。但若是这个因缘来了,吃还是吃。吃仅是吃,不是你在吃;受仅是受,不是你在受。
所有的一切都不离我们的五蕴身心而起作用。五蕴非我!
——《佛法修学基础导读》之《竹园经》重点摘要。
浙江台州温岭大溪灵山寺 了解、请购法本请扫码!精彩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