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六
如果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那么这一生一定远超你所期待。
最近听了雷摩诘老师对《奇特的一生》解读,对其中的主人公柳比歇夫佩服的五体投地。
柳比歇夫何许人也?
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是:
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各类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能保持平均每天做事的纯时间5.5个小时,并且坚持了56年,这才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而他所依赖的方法是:时间统计法。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我对柳比歇夫提到的几个点印象深刻:
一、26岁定目标,坚持56年,活了82岁。
一直特别羡慕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目标,并能够为此奋斗一生的人。而柳比歇夫的一生就是这种人生的极致写照。
他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他并不是如苦行僧一般的自虐,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从事的事业。
柳比歇夫知道自己的事业需要他穷尽一生去追求,所以他平衡生活、健康、学习,让自己活的更久,保持精力,始终精进的学习,也认真休息。
这给了我什么启示呢。
它告诉我不要去轻视任何碎片的时间,碎片的时间也有碎片时间的用法。
告诉我要尽可能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热爱才会自然的去坚持,而强迫是绝不会长久的。
它告诉我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有它的价值,只看我能不能发现。保持休息是为了活得更久,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二、所有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1个小时和5分钟的价值是一样的,所以5分钟也一样重要。即使只有5分钟,我们也可以安排5分钟可以做的事情。
时间一定是够用的,每一个时间段,一定有一件事情可以与之对应。
因为这份平等,柳比歇夫认真对待每一段时间,找到他时间中的漏洞,不断提高效率。
三、守则: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两条守则,表明了柳比歇夫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笃定和自信,他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他不需要别人来指导,他坚持力所能及,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为对自己人生拥有掌控,所以他有底气拒绝,他不为别人而活。
柳比歇夫的一生如此高效,却并不是一个工作机器,他活了82岁,他认真对待每分钟,他热爱并且从容有节奏的对待自己的事业。
我希望自己能够认真践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穷尽一生为之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