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门还没来得及拉开,阳光已从门的缝隙间迫不及待地钻进了客厅,斜斜的,像挂上一道金色的帘子。
一个礼拜前就接到邀请函,今天下午一点半去开会,青浦作协迎新年茶话会。我不是他们的会员,做梦没想到能收到邀请,应该说是十二分的荣幸吧!上午十点多我就出门了,从我的家到青浦城区,再慢也不需要一个钟头的。似乎有点冲动,急吼吼的。
这也是激动的表现啊!
来上海后基本上就生活在青浦,一晃快三十年了。我见证了她的变化,从粗糙到精细,从盲目到有序,从追求短期效益到着眼长远发展,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
这两年我竟然有了兴趣写起了“文章”,冒充做起了“文人”。在他们作协的公众号上发过四五篇“文章”,像最近一篇《柿子》准备试投《湖畔》杂志了,主编说先发到“青文坊”上。杂志是季刊,慢慢来。
结果就要我来文化宫了。
从新凤路到北青公路,从汇金路到公圆路,去青浦很多趟了,但没有哪次能和今天的心情相比,就像连续阴沉的天空,今天竟然也是艳阳高照,满世界都是金灿灿的光。
工人文化宫我也熟悉,熟悉是因为我在青浦做了一个工地,在它的对面不过三四百米的地方,时常从它的门口经过,只是那时我是个农民工,和这个“工”是有区别的,是乡下和大城市里的区别,我没想过自己现在变成了“工人”,能进文化宫的深门。
我到门边的时候,果然门卫就不认识我,那红白相间的栏杆也不认识我,横在哪里风吹不动。我只好下车对那带着疑惑眼神的门卫说,去四楼的。他就没问第二句,他应该接到有人开会的通知,我是准备下车给他看邀请函的,谁知他理也不理掉头走开了,他一走,栏杆跟着他屁股后上天了。
其实我来得还是有点早,锁好车出门去大街上兜了一圈,北面以前是老车站,在青浦干活的时候每天都在那里转车的,现在都是高楼,成商业区了。东边的消防大街好像还没什么变化,有种见了熟人般的感觉。
我提前半个小时上楼的,凭预感径自推开了透明塑料门帘。果然没错,偌大的厅里,一半是舞台,一半是低矮的沙发围着的圆桌,三十张左右吧,能容二百人。
人来的还不多,圆桌上摆有水果点心,桌边沙发上是空的,没人。当然也有一桌,和我打招呼的、叫我林老师的是区作协徐主席,也许他是从我微信头像上认识我的。他很客气地招呼我坐下。他后面的小圆桌上已有两位白发老先生了,我就坐在他们中间,左边的老先生说他姓吴,古镇朱家角的。我想问是《逛青浦》的主编吴老师吗?看看不像,到嘴边的话还是咽到肚子里了。
人,像小溪里上水的鱼儿,陆续挤上来了,熟悉的彼此打招呼,不熟的,可能就我一个人了。还好,我找到了《看青浦》的主编李老师,也终于找到了朱家角的吴老师,我还想找冯桂萍老师,但我终究不好意思挨桌子跑,哪知道她就站在台上客串成主持人了呢?不过没关系,我分享到了许多文人的乐趣,感受了平常感受不到的快乐气氛,真好。
茶话会按照既定的程序开了两个多小时,当中也有人可能有事走了。我没走,来了,就认真听下去,也许新的一年我还来呢?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