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我们家失去了一位90岁老人的沉稳与经验,随着爷爷的离世,我们家的老宅已经没有老人了,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体,静静的卧在那里;每一根黑黑的横梁、那面充满儿时涂鸦的蛋清墙,仿佛都在向我们讲述老宅曾经的热闹与活力。
老宅是祖上所造,形制为四合院结构,祖上一脉的亲戚分住在四合院周围的各个房子,一下雨,水柱就会从黑瓦的屋檐下流下来,天井里没有明显的排水口,但是神奇的是从来不积水。
因为爸妈、伯父伯母、姑父姑姑都忙于菜场的小生意,堂姐、我、表弟从小被养在爷爷家直到各自小学毕业。
记忆中的老宅,爷爷坐在藤椅上看报、奶奶忙碌在灶台、堂姐认真做着作业、表弟与我追逐嬉戏,仿佛这个画面就在眼前,宁静而祥和。
夏天,是我们最喜欢的季节,因为爷爷会带着我们去村郊的小河里抓石蟹,每天都盼着傍晚的到来,让爷爷带我们去遛弯,但是小孩子没有耐性,傍晚不到就央求爷爷赶紧出发,那时太阳毒辣,爷爷担心晒着我们,就总是说:让爷爷抽一根烟,抽完了就出发。在期盼的眼神中,爷爷坐在藤椅上点着烟,我会趴坐在爷爷腿上开始等待,一口、等好长时间、再一口、等好长时间......如此循环,直到我反应过来,感觉到这根烟可真漫长的时候,就开始使坏,吹香烟燃着的一端,以期加快速度,但是爷爷总会举起烟,让我吹不到;反复拉锯下,火在烟屁股的一端熄灭,太阳也已西斜,我们也如愿能拉着爷爷的手过马路出发去蹚水翻石蟹。
夏天的小溪,清澈见底,水刚没过脚背,流水缓慢,我跟表弟拿着桶溯流而上,寻找石头底下的惊喜,爷爷则背着手,慢慢的沿着岸堤往上走,金色夕阳下的这幅画面,真想穿越时空,悄悄在他们身后按下快门。
老宅盛满了我们童年的回忆,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也塑造了我们几个对读书、对知识的态度,而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爷爷的以身作则。
记忆中的老宅,爷爷总是有空就看书、读报,每天晚上7点按时看新闻联播,从未有参与麻将、打牌类的娱乐,耳濡目染下,我们逐渐形成了要好好读书、勤奋学习的价值观,现在想想是真的要好好感谢爷爷有意无意的教导,而最后我跟堂姐都进了较好的大学,现在有收入可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态度会伴随我们一生,乃至对下一代的教育。突然想到,这不正印证了老宅正大门上石牌匾所刻的“风流百一”:良好的家风流传百代如一。
随着学业一步步往前、毕业定居在杭州,回老宅的次数逐渐减少,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独立事务观念的形成,每次回老宅,与爷爷聊天,反而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49年解放前,年轻的爷爷在他娘舅的帮助下,参军进入国军,因为娘舅的特殊关系,任职于南京总统府,解放前夕,随部队起义,进入解放军序列,而后辗转多个单位,担任部队文职类工作,其中参与过抗美援朝的前期部队保障工作、组织培训过战胜韩国首都师白虎团的侦察兵;部队转业后在贵州交通厅担任职务,但是因为六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家庭成分与曾经国军的履历受到冲击,后得到组织正确的平反,返回工作,直到退休。经历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人生经历的爷爷,往往对新闻中背后的政治暗示非常敏感,往往跟他讲述当前国际国内的事件时,能说出他深层的看法,令人钦佩。
2019年4月,我儿子出生,终于做太公的爷爷老怀安慰,还托我爸及时送来了重孙的见面压岁钱,而这时爷爷已经病重,最后一次去老宅看望他,他虚弱的说:爷爷已经无法挽回了。一瞬间泪如雨下,慌乱的不知怎么安慰。而现在,思念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在里头。
老人走了,老宅也安静下来了,但是老宅的一切又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下一辈身上延续,我们会教育子女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望,向他们讲述老宅的故事,正如那方“风流百一”的牌匾所期望的:良好的家风流传百代如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