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虽然是军事著作,但很多观点对于我们的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与大家分享书中不可不读的十句话。
1.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翻译: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感悟:《孙子兵法》强调底线思维,书中类似的话还有“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等。谋划一件事,不但要考虑到它的好处,还要充分考虑失败了怎么办。谋求最好的结局,同时做最坏的打算。
2.上下同欲者胜。
翻译:上下同心同德的军队,能够取胜。
感悟:领导不应该只考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还要考虑下属的想法,通过改善激励方式,让下属和自己有共同的目标,这样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翻译: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感悟:《孙子兵法》特别强调“知彼知己”,书中两次提到。毛主席也经常引用这句话,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只有对客观情况和自己的情况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4.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翻译:过去善于打仗的将领,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再等待时机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做好准备、不犯错,是否能战胜敌人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
感悟:在孙武的概念里,战胜敌人有两步:第一步是做好自己,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步是等待时机,抓住敌人的破绽战胜敌人。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如果自己能力不行,面对机遇也把握不住。
5.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翻译:善于作战的人,能够造成良好的态势,而不苛责于人。
感悟:好的管理应该是建立良好的制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在其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地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责备具体的人来推动工作。
6.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翻译: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感悟:《孙子兵法》非常强调掌握主动权。在生活中,也应该争取主动,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处理,而是要主动去克服困难。
7.君命有所不受。
翻译:国君有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感悟:《孙子兵法》里关于国君不要瞎指挥、将领可以不听国君命令的论述共有4处,可见重要性。领导管理的方面多,但下属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更加详细,所以领导在决策时要充分听取下属的意见。
8.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己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翻译:如果士卒还未真心拥护就施加刑罚,他们就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如果士卒已经真心拥护了还不施加刑罚,也不可用。
感悟:对下属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厚爱是严管的前提,严管是厚爱的必要延伸。既要有人情味,又要有纪律。
9.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翻译:君主不应该因为发怒而兴兵,将领也不应该因为发怒而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转变为欢喜,恼怒也可以转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建立,人死了就不能复活。
感悟:愤怒是一时的,如果因为愤怒而兴兵,造成的后果则是永久的。所以人在愤怒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策。
10.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翻译:贤明的君主和将领,之所以一出兵就可以战胜敌人,成就的功业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能事先探明敌情。事先探明敌情,不能使用占卜的手段获取,不可用类比的方法获取,也不可推验日月星辰运行来获取。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
感悟:《孙子兵法》作为2500多年前的著作,书中不但没有迷信的内容,而且明确反对迷信,除了这里,还有“禁祥去疑”等表述,真可谓伟大。如果今天咱们还不能避免迷信,不是太惭愧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