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管理层的朋友跑来跟我诉苦:真不明白有些员工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工作随性,开会的时候,一个个又焉的像霜打的茄子,问个问题半天不吱声,弄的他就像课堂里抓学生开小差的突击老师一样,很是没劲。言毕恶狠狠地又加了句,真想一个个都开掉!
明知他最后说的这句话更多的是无奈和泄愤,当不得真,却还是给了我不小的触动。
忍不住就想,当我偶尔沉浸在自我世界、旁若无人地随性工作时,是不是也会被领导看在眼里,甚至也曾有过开掉我的念头?
答案注定是无解的,毕竟不能扒开上司的脑袋看一看,也不能像个傻白甜一样腆着脸上去问一问:嘿,哥们,你想过开我不?
估计等你挑衅般地问完,也离被开不远了。
要解决这种危机感怎么破?
除了在日常工作中上心,还有个绝佳的表现方式,就是在会议上有效地进行头脑风暴,用狂甩脑浆的方式,向领导证明自己的工作价值。
说的容易做到难,然而头脑风暴并非像啃棵白菜一样简单的事,习惯做头脑风暴的人就会知道,这种思考聚焦的方式向来费神费力,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既让上司赏识你的足智多谋,也有助于形成更清晰果决的思维方式。
上阵先磨枪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历过无数检验的警世名言自然不是拿来唬人的。
要想在会议中有亮眼的表现,也不是靠我们老神在在地坐好就能突然顿悟,必然要有事先准备。
会议的主题、内容、资料文件……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但凡手上有的说明,都拿来细看一遍,就好比老师明天要上的课,你都已经预习一遍了,还怕什么课堂提问。
学会像狮子一样蛰伏
会议初时都会有个评论高发期,大家各抒已见。
这时不用急于冒进,最重要的反而是学会倾听,当你自身有想法时,倾听会让你从别人的思路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本身没想法时,多倾听别人的意见,没准会碰撞出你独有的灵感。
倾听时,要学会辨别信息的有效性,快速收集交流中的任何重要信息,不求一字一句理解到位,但求大脑中能第一时间建立框架,并迅速做出反应,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自己的灵感创意。
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稍一分心,就可能抓不住灵感的尾巴,必须要像草原上紧盯着猎物的狮子,虽然安静蛰伏,但全身的每根神经都在紧张调动,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那个猎食点。
检验与取舍
差不多听了百家言后,就不用再藏着掖着了,不妨大胆地抛出自己的想法,在内心默默地来一句:面对疾风吧!
检验框架有效性的同时,将心态摆正,无论迎来的是赞美还是反对,都将是思维的碰撞,会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漏洞。
而在检验的过程中,通过发散,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灵感,一棵树的旁系过多尚且不利于主干生长,而杂念过多同样会也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所以还要学会取舍,至少在当前阶段,放下你觉得还不够成熟的部分,稳妥的做法就是暂时记录下来以供备用。
头脑风暴中的辩论不等于争吵
一个初进广告公司的朋友来跟我抱怨同事:“每次我发表一些意见的时候,他都会攻击我,吵到后来还会拍桌子,他是不是有意针对我?”不久后又听她说起另外一位同事,也是同样的状况。
我只好跟她说:“姑娘,你有没有注意过别人发表意见时是什么情况,也会被群起而攻击吗?还是说,是你曲解了攻击与辩论的本质?”
在创意先行的广告公司,头脑风暴时拍桌子摔椅子我以为很正常,专业与否,就看会议过后,因为一个创意争的不可开交的两人,还能不能继续勾肩搭背地愉快玩耍。
头脑风暴时,因为我们极尽全力调用智商,以至情商暂时搁浅,为了捍卫各自创意的可操作性,或为了证明他人想法的荒诞性,辩论起来仿佛六亲不认。
即便如此,也绝不能和争吵混为一谈。
辩论的目的就在于修正,要么你说服我,或者我说服你,切忌自我。
就好比华山论剑,高手过招,输赢只是个名号,难得的是棋逢对手。
要头脑,也要助攻
人脑虽然强大,但在短时间内密集思考时,旁念丛生难免遗漏,有几个常用的小妙招,也可以收纳那些一闪而过的灵光。
花式笔记:
何谓”花式“?重点在于一个”乱“字,把那些闪电般划过脑海的意象,可能抽象到一个字眼,也可能是一个具体名词,记在纸上,但不要遵循平常记笔记的井然有序,因为人眼浏览时的惯性,反而会影响单个意象的发散思维,不如就享受随性落笔的自在感,从词堆中寻找灵光。
简约脑图:
适合已经具备粗浅脉络的想法,简单的几笔脑图会让因果关系更加鲜明,后续思考起来既有迹可寻,也可以顺藤摸瓜,事半功倍。
九宫格:
这是在广告文案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发散出来的思维,有些意象蹦出来了,你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或者怎么联系起来用?不如画个九宫格,把它们一一填入,再推演起来,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无心插柳尚且成荫,有心为之何愁不敌?
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修炼,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留心观察锻炼敏感的思维能力,也要不断扩充知识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3652/0c64361ac56db809.jpg)
例如在某个项目进行期间,可以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大量阅读,不求精但求广,有意识地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多信息处理与发散能力。
从一个公司或团队的会议进程,直接可以反应这个集体的工作效率。
最怕的就是那些冗长无聊的会议:缺乏时间概念,节奏把控不到位,在座的大都神游天外……耗时费力不说,对于擅长头脑风暴的人而言,也是一场漫长的精神绞杀,让人痛苦不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