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刘孺人行实》。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和他相伴五十多年、不离不弃的妻子刘孺人去世,这对晚年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刘孺人行实》,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女
人的一生,让我们怀想着这个朴实的妇人。
他的夫人年十五嫁于蒲家,那年他十八岁。夫人性情温和谨慎,朴实寡言,在妯娌中,她是最老实的,婆婆喜欢她,说她有赤子之心。而自私、凶悍的大嫂妒恨交加,联合其他妯婶,与婆婆作对,闹得家中鸡犬不宁,终至于分家。分家时,好屋和好的用具,都被兄弟们争了去,而刘氏则像呆子一样不开口,最终只分到正屋外的三间老屋。老屋在农场旷野里,四处是蓬蒿野草,无围墙。此时蒲松龄游学在外,或坐馆在外,不常在家。刘夫人带着儿子孤单单住在这个荒僻的地方,听到有人的脚步声走过,便心里欢喜。风雨之夜,狼嚎鸡鸣猪骇,小儿不知愁苦,早已入睡,惊恐交加的刘氏对着豆油灯纺绩到天明。她自己减餐,留着饼饵给乡邻婆婆吃,只为请她们夜晚给自己做个伴,在她的床上睡。
家境好转后,她依然勤劳有加,不辍纺绩。穿洗的衣服,从来是打着补丁。无客不沾肉,有了好吃的,就算是留坏了,也要等到他回家再吃。
她善良仁慈。兄弟常来借贷,她不计前嫌,借了也从不指望他们,说:我总是受乞,而不乞于人,这就是我的造化了。
她知足常乐,对考了一辈子依然考不上功名的丈夫,没有半句责备,反而温言软语相劝,“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
生活是一点一滴的细节累积起来的,在这点点滴滴的琐碎细节
中,我们看到了蒲松龄对夫人的真情。也许,这样的感情是亲情的
维系,也许妻子永远不是他理想中的红颜知己或爱情的对象,但正
是这一点一滴、一饭一蔬、一朝一夕的相处相亲,给了他坚持的意
义,给了他家的感觉。
有她,便有家;没有她,家便不再完整。
两年后,蒲松龄倚窗而逝,兑现了他不久即会去黄泉之下陪伴
妻子的诺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