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某一天,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一切也便成了无休止的复制、粘贴。
我开始远离现实中过于喧嚣的人群,简化自己的生活内容,却又开始沉迷网络社交。
时不时去微博、朋友圈发些图片,更新着自己的状态。隔不了多久就看看手机,对留言、评论满腹期待,如同热恋中的人等待着回馈。
似乎大家都很忙碌,以至于我们难得能见面聊聊天,难得一起吃个饭,就是这样难得的“面对面”,我们也忘不了拍点照片发朋友圈去刷点存在感。
一个人怕是习惯了,面对面跟人述说自己的心事,有些难以启齿,但我们却努力拍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唯恐被人遗忘。
隔着网络,我们肆意曝光自己,随意向外索取,复制、粘贴着人生哲理,每个人都是哲人,字字句句却也从未过心。
音乐、视频、图片、星座,大多与喜感或滑稽有关,娱乐自己,娱乐他人,娱乐这个世界。我们不停地翻动手机,刷新界面,却也未能让空虚减少分毫。
网络上有那么多的“亲”,现实生活中不也还是一个人看书、写字、吃饭,自己同自己对话谈心。
我们到底多久没有谈一场不离不弃的“恋爱”了。
那一天,我半夜醒来,突然意识到这一切,于是对现状心怀懊恼,对“爱情”重新充满期待。
爱源于一种吸引,如同黑暗中萤火虫的微光。一厢情愿或是屈意承欢,终究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太专注于索取,过分计较得失,所以我们失之千里。
期待的二人世界会在一粥一饭的简单生活中开始,房间虽小,但五脏俱全,足够两个人宅在一起四目相对。
爱情让很多人充满期待,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交流体验:它让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达到共通,是整个身心的交流。
难度如此之高,难怪很多美好的开始,后来又无疾而终。
同发小多年后在厦门的咖啡厅约见,多年不见,她已嫁为人妻,于是两人开始谈论彼此的另一半。
我们一起长大,是邻居,是同学,也是知己。如今已是女博士的她,算是打破了高智商、低情商的言论,在厦大边教书边做着学术研究,与丈夫相敬如宾,与公婆关系和谐,真是很智慧的女人。
一个人懂得了爱人爱己,便会在生活里游刃有余。爱情是件再简单不过,又再高深不过的学问:简单到你只用学会给予,给予信任、包容与珍重,然后分享平淡生活一切细小的感动。
然而,人们都太过聪明,总在给予之前,算计着得失,或是希望先索取点什么,于是我们总能听到那些对于真爱难寻的抱怨。可是,我们该抱怨的是爱情,还是自己。
原来,人们爱自己,胜过于爱爱情。
我在听一个已婚女人分享自己的婚后生活,她已俨然从那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女孩变成一个懂得了爱的完美女人。
成长总归是件有些伤感的事情,那个从儿时起跟在我身后的小女孩,如今判若两人,我们一起走过了孩童、年少、青春的各个时期,正一步步书写着“至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厦门的“美丽时光咖啡馆”是那么文艺,旧家具,旧物件,宽敞的空间,一本书一杯咖啡就是很惬意的时光。
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两个人,从相同的地点出发,一个南下福建,一个北上北京,在两个不同的维度里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聊着各自的生活,几个小时的时光,然后她消失在厦门大学美丽的风景里,我继续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来往、过去。
说走就走,一个突然地决定就飞去福建,在福州的寺院里陪师父小住,然后订了海景房准备在厦门晒太阳,到鼓浪屿去看看还。最后,天公不作美,从我到厦门就开始下雨,见完她,又在酒店躺了两天,却在飞离那个城市的时候遇到晴朗的好天气。
与她难得又一次见面,看到她是那样幸福美好,才觉得自己也算不虚此行。
回程的时候听到王菲的《至青春》:
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
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
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
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
这一秒,一分,一天,一时,一周,一月,又一年的时光里,我们一来一去,没给生活腾出多少空隙,青春却也悄然逝去了。
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生活,总归还有那么多的人与事值得怀念,让人不离不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