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们越来越喜欢分享一些讲“道理”的小故事,好像世界被这些段子一总结,就简单的只剩下“干货”了。是这样吗?
有这么个经典的小故事。
微软招聘的面试场,有3个人进入了面试的最后一轮。每个应聘者进来时,考官都会说“请坐”,而事实上,面试现场并没有椅子。
于是,前两个应聘者都茫然地选择了站着接受面试。轮到最后一个人时,她听到考官说“请坐”,聪明地出去搬来了椅子。
于是乎,考官认为此人很有思想和主见,颇具开拓市场的能力,所以就理所当然选择了她。
这个人就是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
这个故事经常被人拿来讲“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而事实上,吴士宏在进微软前,就已经是IBM中国经销渠道总经理了。微软看中的,不是她的那把椅子,而是她在中国的人脉,是她的工作经验,是她过硬的实力。
和那把椅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贰
那为什么讲故事的人要这把椅子来说事呢?
两个原因:一是讲起来轻松,二是读者喜欢看。
如果把吴士宏在IBM的工作经历写清楚,怕是要写厚厚的一本书,写起来太费力,甚至很多素材找都找不到。
而这些经历写成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愿意读。因为这样的经历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我这辈子都做不到”。
反倒是“搬一把椅子”这样的事,人人可以做到,只需要一点智慧,只需要懂一点“道理”。
醍醐灌顶,逼格满满。
然而,这样的道理,我们知道的再多,也没什么意义。
不信,下一次去一个你不够格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能不能让你破格通过。
叁
世界太复杂,我们需要抽象,再抽象,把复杂的表象以及隐藏在背后难以摸清的因果关系抽取成少量的信息,来作为我们的生存指南。这是生物的天性。
古时,人要学会一门技术,或是一个道理,需要从学徒做起,从师一生方可获取一二。
后来,印刷术让知识和道理传遍天下,人们不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只需要花上一些时日读一本好书,加之以思考,即可获得一些道理。
再后来,网络带来了博客潮,懂的道理的人把提炼好的思想书之与博客,道理来的更加方便廉价。
到现在,廉价如博客,人们都嫌文字太多,喜欢在微博和微信里读鸡汤,读故事,读自己喜欢的那一类道理。希望每天花上三两分钟,窥得人生的真相。
然而,道理读了那么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这些所谓“干货”的精华故事,提炼出来的反倒是最不“干”的东西,正如吴士宏复杂的销售主管经历,或某高僧一生的修行历程,这些太复杂、变数太多、太无法复制的东西,小故事是装不下的。小故事能装下,又讨人喜欢的,就是搬一把椅子,或是高僧的一语道破。
肆
人们喜欢看的,终归是自己意识中已经认同、又暂时没有做到的道理。
人们不停的看这些道理,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一旦形成,所有与这些道理相冲突的其他理论,则会被轻易的过滤掉。
循环往复,那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越来越被我们过滤和排斥,那些我们喜欢的事情则会被我们一遍一遍的读进眼睛。慢慢的我们会认为,世界很简单,成功而幸福的人生只要做到那几件事就可以了。即使没有得到想要的人生,还有一堆“放下,就是幸福”的道理供我们自圆其说。
随便问你身边的人一个品牌,喜欢这个品牌的人会说出一千个喜欢它的理由,而不喜欢的人,也许只能给出一个理由——在这个理由之后,其他所有关于这个品牌的正面信息全部被他选择性的过滤掉了。
然而,世界还是那么复杂,读了越来越多干货和道理的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不要在下一次面试的时候,傻乎乎的去外边搬椅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