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黛玉为什么一定要把花,埋入泥土中呢?像宝玉那样,把花抛落溪流,逐水而逝不也很美吗?
有人说,黛玉觉得落花随水流出这园子,到了外面,不知道会遭受怎样的玷污,不如埋进这泥土里干净。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把花埋葬也好,水逝也好,本质上并无不同。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个混沌状态开始的;之后有了阴阳二气,阳气升、阴气降;两气相互作用,久而第三者生,即世上万物生。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推得,世上万物皆来自于“一”。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人类之间有相似的基因,人类与动物之间也有相似的基因,如果,我们逆时针去推理,我们人类和动物的诞生、甚至是植物的诞生,都来自于宇宙最初的那个生物细胞。这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来自于一个祖先。
在宇宙初生之时,你我不分,万物不分,你便是我,我便是你。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黛玉葬花。
被葬在泥土里的花,慢慢的腐败,与泥土融合也好;还是被水流冲去,逐渐消逝于水的花也罢;终究是一样的命运,逃不出这天地间的循环。
如何解释这句话呢?
有一句经典的诗句最能说明这一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被埋葬的花成为泥土,为次年的花补给营养,等次年的花再长出来时,此花和彼花,我们已难再区分。
随水去、溶于水的花,蒸腾成云,降而成雨,浇灌了这次年的花,谁又能说,今年的花不是去年的花呢?
此番变化,既是“轮回”。
如此说来,“葬花”与“落花逐水”并无分别,那黛玉葬花是否也就没有了意义呢?
利用上面的推导,我们也可以推论我们自身,我们呼吸着天地间的气息、我们食用着世间万物的供给、我们的排出物又回归于宇宙循环,大千世界在我们身心中流淌。
也可说,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承载着万事万物的记忆。我与万物并无分别,我就是我,我也是你,我更是万物。
所以,我可以是林黛玉,林黛玉也可以是落花。那么,我们就可以得知,林黛玉葬花,其实也就是埋葬的自己。
我们也就弄明白了,黛玉葬花的真正含义是“埋葬自己”。

那么,触动黛玉葬花的契机是什么呢?
因为花落了!
这是最表象的答案。
在刚过去的冬天,为了营造出一种禅寂感,我从马路边上捡回家一些枯枝败叶,一支、两支的、随意摆放在花瓶里。
有朋友来玩,看到那些残破的枯枝后,伸手要帮我扔掉,说“太丑了!”
吓得我忙抢过来,重新摆回去,和他说道:“这是生命流逝的美!”
我们看见一棵枯木时,看见的不仅仅是它生命完成后的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生之时的繁华过往,和死之后的天地循环。我们看见的“丑”与“美”,实质上看见的只是“相”,而没有看到“变化”。
我们说秋天“肃杀”的气氛太浓,让人心生悲凉。只因,我们对生命有羁绊、不通彻。我们只是停留在事物的“相”上徘徊,而没有接近本质。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去了,庄子没有哭,反而击缶而歌。
简单的说,庄子的生死观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的循环一样,有生有死是由天命注定的;生死不过“气”的聚散,“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此处有生,那别处也一定有死。“死”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生而已。
我们可以想象,此刻,若我死去,我的“气”便散了,随风飘荡而去。不知,在何时、何地,这“气”经历几番轮回,再次相聚,我又重生,我还是我,只不过不再是原初的我。
“死”不是恒常不变的,“生”也不是恒常不变的,生生死死,一切都在循环变化。
所以,不要去纠结于过往,也不必为未来担忧,感悟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生由它生,灭由它灭,我心泰然,也就无所畏惧。
我想,黛玉葬花,不过是庸人自扰,多此一举。
人生人死,花开花谢,一切都是“相”在变,顺应天地间的循环就好,不必执着于此。
黛玉要葬花,只因“我执”太强。黛玉看到的花开花谢,实际上看见的,是自己的生生死死。相由心生 ,黛玉看到“花落了”,便是看到了自己的归去。
想到自己生时,孤苦无依;想到自己亡时,凄凄惨惨;倒不如将自身化作花草,埋入泥土,落得个干干净净。
我最喜欢《红楼梦》最后的场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生也罢,死也罢;肮脏也罢,清净也罢;富贵也罢,贫穷也罢;众生的结局,皆逃不出天地的循环往复。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其实,花未曾死,她一直在这天地间循环,只是昨日她叫黛玉,今日她唤作菡萏而已。

在日本有“侘寂之美”的美学,可以简单说是,对残破的、老旧的事物的欣赏。
就拿我放在家里的枯枝来说,最令我欣赏的,是它经历季节的变化、时间的雕琢后,才形成的现在的样子。而现在的样子,亦是通向未来的一瞬间的变化。
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从树上掉落而成为枯枝;又从枯枝风化成尘土;“化泥护花”,重新来过。
此刻,我们看到的人、事、物,是上一刻轮回的结果,也是下一刻轮回的开始。
也许,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亦是经历过了几番轮回才形成的模样,而又在向下一刻的轮回进发。
日本也有“一期一会”的思想,也就是说,此刻与我们相遇的人、事、物,可能下一刻我们就再也见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
又问,黛玉何必要葬花呢?
END
内容原创,转载务必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