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家长会后,和语文老师私下交流:孩子每天写作业到凌晨,该做要背诵的语文作业时,精力已经不太好了,所以有时没背到滚瓜烂熟,也让她先睡了。
老师说:如果家长是这种“差不多”的心态,那孩子注定是不上不下的。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我。我关注的是孩子的睡眠,老师关注的是做事的态度,再往深了想,这个习惯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每一件小事的差不多,加在一起在你生活的路上就会成为差太多。
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任何落到他身上的话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影响。 家长的“宽容”,很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凡事敷衍,遇到困难就绕着走。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让孩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明白学习就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的事。
任何学习,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的,没有什么可以轻轻松松就取得成果。所有的学习都需要一种端正的态度。教育的最后,拼的也是态度。
2.
“差不多就行”,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是比比皆是。
职场上,有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件工作的成败,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因为在电力行业工作,偶尔会看到一些事故通报。那些因为误操作而引起的人身伤亡事故,无一不是因为这种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工作态度造成的,也正应了那句俗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虽然日常工作中大多数事情没有到影响成败、关乎生命的程度,但是往往因为“差不多”的心态,降低了对工作的要求,结果也是大打折扣。或者让本该一次完成的任务,又回过头来返工,浪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
“做完”和“做好”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执行了但却不到位,只是走过场或者是纯粹地应付了事;而后者不但执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着对自我目标负责、对团队负责,对公司利益负责。
职场上总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身在职场,为什么大家一同起步,数年后,有人一马当先,有人却原地踏步呢?
其实,决定一个人优秀与否,有时候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和事事都差一点点,时间久了,距离就会显而易见。
3.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深刻地描绘了这种“差不多”的心理: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河北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生气了,常常骂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这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理论——“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在作祟。一旦“差不多就行”成为你的习惯,你这一生也就注定庸碌无为了。
有时候,我们和更好的自己之间,只隔着一句话:差不多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