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自己有时候挺多愁善感的。
有一个形容人心情秉性的词叫做情随事迁,我觉得自己倒挺适合这个词语的,因为我的情感在某些时候也会变得有反差,而促使我情绪变化的,大多与身边的事物有关。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难以摒弃的东西,或情亦或物,无不触及人心怀。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感离别,不都体现出来了么?与其说是内心太过细腻,不如说是傷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书时也有一段时期的忧郁。
高中时读的是文科,其间喜欢上了爬文字,有空便会写点小作聊以自慰。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我,敏感而又忧郁。有时面对绵绵细雨却衍生出"上苍本无情,何缘泪满面?"的忧愁,看到冬日的寒意不免有“怨腸为谁惹?冰凝总不释”的感叹,这样的情景会添加我那可怜的感伤,大有“君若不开颜,吾笑亦难露”之态。
想想那个时期细雨和寒天都能触及内心世界,真是又幼稚,又有点好笑。
回顾一下读书时代,范仲淹在名文《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我等泛泛之辈,终难悟出其真意,拥有如此之胸襟,仍以“物喜则喜,物悲则悲”自居,诚然,冠之以“情随事迁”之人实不为过。
书上都用“多愁善感”来形容感情脆弱,易发伤感之情,我猛然发觉这样的悲伤是否是个不正确的方式?
没有回答。
看到网上转载颇多的一篇佛教悟语,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虽然话语平实,可是说的不无道理。再联想到佛教普天之下,一切皆空的修禅宗旨,寓意芸芸众生万物,一切都是虚无的。则必曰,心净无一物。不为世间之物所动,看看自己,为何忧心,又为何所动呢?
我忧心则我情动,我情动则必有世之牵挂之物,究其原因,对天而生也好,随事所感也罢,身在敏感细腻愁云中而以愁浇心,是曰,郁气而结,终不得乐也,我的多愁善感是由身边事物的缺憾所致,然而我却由伤入怀,继续沉吟在自己所营造的悲氛之中,越伤越深,身陷愁绪之中,怎么能不纠结?解脱不了,忧云又怎能消散?
看来我的担心敏感细腻恻隐在于追求狭隘的心境信念,如果能正确认识这些,又不失豪迈之态,岂不痛哉!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何必放心不下身边事物而消耗自己不真实的情感和灵魂呢?
所以我想对自己说,请用正确的方式悲伤,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