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出在细节里:办好会议的三条建议
我不喜欢开会。就时间、精力、金钱成本而言,开会绝不是最“经济实惠”的传播方式。
但是,面对面的集体交流有着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量,再加上围绕会议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推进习惯,会议的地位又是那么无可替代。所以,当你扮演巨大机器的小齿轮,当你穿的人模狗样混口大机构的饭,谁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的职业,你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出席一些有你不多,缺你不少的“会议”。
哈哈,以上说的有点悲观。本着“既然干,就要好好干”的精神,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怎么搞好一个会。
部门内部三五七个人的会,算是最简单的情况。就像一个笑话说的,小头目站在隔间中间一声吼:“项目部,带着你们的吃饭家伙,到我办公室开个会!”于是几个人心照不宣,纷纷拿着笔记本电脑走进领导办公室,只你有傻了吧唧的端着碗就去了。
涉及部门、人数较多的会议,就需要周密的会议筹备工作了。为嘛要“周密”呢?据我浅薄的江湖经验,搞好一件事情,很难,且没有几个人发现;搞砸一件事情,只需要一个环节的疏忽。
书归正传,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容准备,领导的讲稿有多么重要?这是会议的灵魂和干货所在。二是外围准备。除了开会讲稿,为了开好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算。
先说外围准备吧。首先要确定时间、地点、人数。这才能定会议室的大小,提前预定。
我所在的机构涉及30多个部门,200多人。每开一次会,都是一次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
第一条:会议通知要到位。
群发邮件的方式,有点被动,如果没几个人点开邮件,就完蛋了。
知晓率才是成功率。不能想着我已经群发邮件了,大家看不看得到不关我的事。试想一下,100人大会,领导全部到位,下面稀稀拉拉十几个人,你会怎么样?
赶紧打电话,催人吧。我见过开会前半个小时,一直站在会议室外疯狂打电话通知人的场景。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第二次,你一定会被眼神杀死。
领导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谁管你是发邮件还是微信群,只要人没来,这就是“大事故”,你还敢解释?
所以,通知一定要到位,涉及人数众多的,要有反馈记录。
第二条:提前做好会场布置。
坐签、麦克风、投影仪这是几个关键点。
先看主席台,几位领导,坐次怎么排,谁要发言,麦克风怎么样?需要投影仪吗?
设备一定要提前调试。现在流行乔布斯风格,演讲人在台上走来走去。移动的麦克风没电?坏了领导的好兴致!
见过一个讲座,主讲人花了三十五分钟连接电脑和投影仪,是占用开会时间。如果你坐在台下,会怎么样?
作为一个技术盲,我有强迫症,一定要提前求助技术人员调试,亲眼确定正常播放后才放心。
有些演讲人的PPT里包含某种音频、视频文件,需要提前确认播放器是否支持。
我喜欢那些靠谱的演讲者。一大早的演讲,他们会要求提前一晚到会场播放自己的PPT,给自己和服务人员都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坐次的问题很重要。一把手坐中间,毋庸置疑。下面的二三四五头目,什么顺序,绝不能搞错。有的人奋斗了大半辈子才排到第三,怎么会安然地坐在第五的位置上!
坐签、水杯之类的至少提前半个小时准备好。我的惨痛经历,某领导提前四十分钟就达到会场,从一堆坐签里挑出自己的,拎走,找准位置,自己摆好坐了下去。汗!这绝对是个好领导啊。
如果涉及外来领导,要提前和对方落实几人上台,什么顺序。
所有台签要大小、颜色、字体一致,因为这样才显得专业。
网上有一张图片,全国人大开会的时候,服务员都是拉着绳子摆水杯,确保杯把手落在一条线上。或许有点吹毛求疵,但是优秀的组织,就是追求这样的专业。定位自己是草台班子的,就算了吧。
台签的名字,最好提前确认一下。千万不要出现错字,尤其是外来客人。之前有个同事张明晓,曾经两次被写成张晓明。写对、叫对别人的名字,是一种尊重。
第三条:避免形成签到拥堵。
就我们机构的例子。200个参会人员大概会在二十分钟内进场完毕,而且最后十分钟是高峰。
最可怕的情况是不同部门的人员需要不同的会议材料。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签到的耗时,很容易就形成拥堵场面,甚至影响正常的开始时间。
有几种方案:一是分类设签到台,即不同的部门在不同的地方签到,分别领好材料进会场。二是事先将材料分在座位上,制作座位表,要求参会人员按指示就坐。第一种方法的精准对应度更好一些。
签到处一定要多准备几支签到笔。
每一次会议进入既定程序,麦克风传出领导的声音,PPT播放正常,我一直紧张的心,才会稍微放松一点。虽然会议才刚刚开始,但我的使命,已经完成大半。
是滴,还没有说会议内容的准备,嗯,这个可以写个硕士论文。咱们有机会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