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几年,死亡体验这个词就会出现在大众视线里,诸如:某某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死亡体验。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觉得我们的时代变得更加人性化。
我们都不太愿意提及死亡,因为它总能让人联想到可怕、恐惧、痛苦、不舍等不良感受。但我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正饱受病痛之时,我们却不一定能和他感同身受。
可能由于很多人都缺乏共情能力,即便是长期照料病人起居的亲属,每日看到病人的痛苦表现之余,也常常很难切身体会。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我们不都是曾和死亡作斗争,而此刻、当下,病人们真真实实感受到的濒临死亡的危胁和恐惧,到我们这里难免有偏差和损耗。
不知者无畏,这样想来,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们并非真正害怕死亡,也就是说,我们惧怕死亡的神经只会在某个时刻才会被触发。那这件事是好是坏呢?排除某些致命先天性疾病,我们想当然是能活够好几十年的,然后再看意外和疾病这两个不确定因素,什么时候对我们下手。直到那一天,我们就突然成了需要别人和我们感同身受的主角。而人患重病之后能体会到的不仅有生理上的疼痛,更有精神上的痛苦和孤独。想想他们为什么往往脾气变得阴晴不定,甚至疑神疑鬼,因为除了医生,很少有人能给得了他们安全感。为了让我们在乎的亲人朋友能够安心,我们有必要做到设身处地去感受去表达,这样才能稳住他们的情绪。那么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只能加强死亡方面的共情能力,而目前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死亡体验这种方式来实现。
在我看来,我们都应该花点儿时间去接受“死亡教育”。再者就是在潜意识里和死亡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珍爱生命和保护自己。不是说要每天忧心忡忡,畏首畏尾,只是做任何事之前想一下这会不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对生命保持敬畏,是一个最基本又高尚的品质,需要敬畏的不止是自己的生命,还有千千万万他人的生命。
我从小就有个疑惑,为什么会有杀人犯这种人存在!“他们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夺走他人的生命?”虽然这很好回答,但我始终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就算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为其开脱罪名。不过我倒能理解部分选择死亡的人,第一,法律没有规定自杀是犯罪行为,唯有他们本人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第二,我也相信他们是经过多番思想斗争才不得已做出那样的决定。只是这个世界鼓励活下去,说不定明天会看见太阳。我也常常为失意的人加油打气,尤其是看到严重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无助和无望让人揪心,其实他们也无数次挣扎,试图活下去,不到万念俱灰,他们也不愿离开这个世界。愿他们能战胜心魔和病痛,守住自己的一方和平。
还有一点,我们不畏惧正是因为我们见惯了死亡。小到大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凋零和动物之间的猎杀,大到全国各地的意外灾难频发和黑恶势力的丧心病狂,都让我们看到死亡是那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对,它就是自然规律,我们很难掌控,仿佛冥冥之中必有定数。为所有来过一遭的人心怀敬畏,我们要帮他们继续活着,见证未来的世界。
总之,生命旅程是未知的,活着看人世变迁总感觉自己被幸运之神眷顾,才能安然无恙。生命旅程也是充满希望的,失败的、难过的总在过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会有美好发生,谁能断定以后只能越变越坏呢?生的希望在于自己,对死亡保持畏惧之心或许更有利于他人和自己。
网友评论